清·阮大铖【歲宴柬南高冏卿】離居何必賦招魂,農圃如今道亦尊。雞肋久捐塵外夢,鴟夷況有眼前樽。一林明月碧如此,六代寒山青不言。多少軍烽連野哭,牛衣颯遝亦君恩。
阮大铖,字集之,號圓海、石巢,晚號“百子山樵”。《明史》中白紙黑字寫著,阮大铖是安徽懷寧人。這個籍貫據說是《明史》主編、清朝大學士張廷玉給改的,改之前阮大铖是桐城人。二百六十多年後,懷寧人不幹了,要將阮死鬼驅逐出境。阮大铖活著的時候就被轟雞似的趕來趕去,想不到死後居然沒地兒定居。
民國四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這一年發生的事很多,比如留日學生抗議《二十一條》,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等等,件件都是大事。相比之下,懷寧發生的“驅阮事件”非常之小。當時,有數百文人上書當地政府,強烈要求把阮大铖趕回桐城,還在新版縣誌裏特別加注:“舊誌雲明季阮大铖自號百子山樵,辱此山矣。大铖實桐城人,今禮部題名碑及府學前進士坊可考也!”這些前清舉子秀才的考證依據出自《明史·馬士英阮大铖傳》,裏麵有一句“同邑左光鬥為禦史,有聲,大铖倚為重”。懷寧文人據此稱:既然與桐城的左光鬥是老鄉,那阮大铖毫無疑問是桐城人。而修史的張廷玉也是桐城人,之所以把阮劃到懷寧,就是因為怕阮大铖給老家丟人,所以利用工作之便給阮改了籍貫。
從鄭雷先生的《阮大铖從考》中看到,桐城派晚期文人馬其昶的書裏有一卷《阮巡撫傳》,阮巡撫就是嘉靖年間當過浙江、福建兩省巡撫的阮鄂,在明史裏被列入嚴嵩一黨,他能當上巡撫首先是有抗倭功績,不過確實跟趙文華和胡宗憲有莫大關係。阮鄂有個孫子叫阮以鼎,就是阮大铖的伯父。阮大铖幼年就過繼給了阮以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阮以鼎中進士,之後十二歲的阮大铖跟著繼父遷到懷寧。照“籍貫”的現代漢語解釋,說阮大铖是桐城人沒錯,說他是懷寧人也沒錯,前一個是祖籍,後一個是戶籍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