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興衰三百年

論晚明“流寇”

字體:16+-

明末“流寇”的興起,是一個社會組織崩潰時必有的現象,像瓜熟蒂落一樣,即便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暴民領袖不出來,那由貴族太監官吏和地主紳士所組成的統治集團,也已經腐爛了,僵化了,肚子吃得太飽了,搜括到的財富已經堆積得使他們窒息了,隻要人民能夠自覺團結成為偉大的力量,要求生有的權利,這一個高高的掛在半空中的惡化的無能的機構,是可以一蹴即倒的。

朱明政權的被消滅,被消滅於這個政權和人民的對立,殺雞求卵。被消滅於財富分配的不均,窮人和地主的對立。在三百年前,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兵科都給事中曾應遴明白地指出這現象,用書麵方式警告政府當局,他說:“臣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於不均耳。何以言之?今之紳富率皆衣租食稅,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計贏以役愚民而獨擁其利,有事欲其與紳富出氣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極其富而至於剝民,貧者極其貧而甚至於不能聊生,以相極之數,成相惡之刑,不均之甚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紳富階級利用他們所有的富力和因此而得到的特殊政治勢力,加速地加重地剝削和壓迫農民,吸取最後的一滴血液,農民窮極無路,除自殺、逃亡以外,唯一的活路就是起來反抗,團結起來,用暴力推翻這一集團的吸血鬼,以爭得生存的權利。

17世紀初年的農民反抗運動,日漸開展,得到一切被壓迫人民的支持、參與,終於廣泛地組織起來,用生命去搏鬥,無情地對統治集團進攻,加以打擊,消滅。這運動,被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後來的正統派史家稱為“流寇”。

“流寇”的發動、成長和實力的擴充,自然是當時統治集團所最痛心疾首的。他們有的是過分的充足的財富,舒服,縱逸,****,美滿而無恥的生活。他們要維持現狀,要照舊加重剝削來維持欲望上更自由的需要,縱然已有的產業足夠子子孫孫的社會地位的保證,但仍然像饑餓的狼,又饞又貪,永遠無法滿足。然而,當前的變化明朗化了,眼見得被消滅,被屠殺了,他們不能不聯合起來,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強統製,加強武力,侮蔑、中傷對方,做最後的掙紮。同時,集團的利益還是不能消除個人利害的衝突,這一集團的中堅分子,即使在火燒眉睫的時候,彼此間還是充滿了嫉妒、猜疑,鉤心鬥角,互相算計。在三百年前,北平的形勢最緊張的時候,政府請勳貴大臣富賈巨商獻金救國,話說得極懇切,希望自己人能自己想辦法,可是,結果,最著名的一個富豪出得最少,他是皇帝的親戚,皇帝、皇後都動了氣,才添了一點點,其他的人自然不會例外,人民雖然肯盡其所有報效國家,可惜的是他們早已被榨幹了。三月十九日北平陷落後,這些慳吝的高貴的人們,經過毫無憐憫的幾夾棍、幾十板子,大量的金子銀子珠寶被搜出以後,一批一批地斬決,清算了他們對人民所造的孽債。皇宮被占領以後,幾十間塵封灰積的庫房也打開了,裏麵堆滿了黃的金子、白的銀子!皇宮北麵的景山,一棵枯樹下,一條破席子,躺著崇禎皇帝和他忠心的仆人的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