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史

5.皇親國戚重塑了軍魂

字體:16+-

“天人三策”解決治國指導思想問題,為改革掃清道路,張騫等人也在積極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但在影響漢朝能否走向富強的諸因素中,能否擊敗外部強敵匈奴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劉徹不顧傳統的阻力提拔的衛青、霍去病等外戚,順應時代需求走上了曆史舞台。

劉徹想擊敗匈奴,但常年對匈奴作戰處於弱勢,對戰勝匈奴沒底氣、沒信心。民族信心成為最大障礙。而公元前135年6月馬邑之圍的功敗垂成,使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麵紗被掀開,有無戰勝匈奴的信心,都必須戰。沒有退路的劉徹從各種渠道尋求能真正領兵作戰的人。最終,曆史選擇了外戚衛青、霍去病等人。

公元前129年,劉徹策劃了一場主動進攻匈奴本土的戰爭。在戰爭中,劉徹布局和用人都大膽新奇,沒設置主帥,兵分四路,每人帶領一路,同時向匈奴人進攻,且沒用韓安國、公孫賀、王恢、李息等知名度高的將領,除名將李廣外,其他3個年輕人都是親信:負責訓練騎兵的騎郎公孫敖、皇後衛子夫的親弟弟衛青及其姐夫公孫賀。

劉徹受到“用人唯親”“重用外戚”的輿論壓力相當大。但出乎意料的是,從此樹起大漢風骨旗幟、成為漢軍精神圖騰的,有向任何強敵戰略進攻底氣的人,不是此前大家認為的名將,而是皇親國戚衛青。這一仗的結果談不上豐碩,四路大軍,唯獨衛青獲勝。衛青屠殺匈奴人聖地龍城,是亙古未有之事,給了他們心靈上巨大的震懾。更重要的是,劉徹發現懂馬的衛青是對騎兵戰術領悟最深刻的人,是他夢寐以求的軍事統帥。

衛青脫穎而出讓漢朝麵目一新——漢軍中的“恐匈症”一掃而光,信心大振,此後作戰不斷獲得勝利,接二連三出現抗匈名將。最出名的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這也是劉徹重用外戚獲得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