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中國史

14.政風士風是非顛倒

字體:16+-

嶽飛死後,主戰派與主和派之爭漸漸演變成黨爭,即思想領域的爭論。

宋朝在學術領域非常活躍,各類大家人才輩出。道學領域非常繁榮。二程理學創立後,廣為流傳,相繼出現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道學宗師,形成理學和心學思想體係。道學在民間繁榮,但當權派卻不喜歡道學,屢屢壓製和打擊道學。因為民間道學推崇道德、喜歡清議,而朝中當權派多為幹吏型,反感別人對其指指點點。兩派文人相互看不順眼。

隨著道學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逐漸向朝廷滲透,引發朝廷官員之間的黨爭。

1194年,太上皇趙昚死去,皇帝趙惇生病,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發動政變,擁立趙擴登基,尊趙惇為太上皇。韓侂胄參與其事,希望論功行賞,當上節度使。由於趙汝愚反對,韓侂胄希望落空,非常怨恨他。

趙汝愚非常尊崇道學,把著名理學家朱熹找到臨安,請他做皇帝趙擴的老師。趙汝愚的目的是逐漸引導皇帝認識道學,對道學產生好感,以便重用推崇和喜歡道學的大臣。韓侂胄痛恨趙汝愚,卻又不敢與之直接對抗,便從排斥打擊朱熹開始。

1194年10月,朱熹被免職。第二年,趙汝愚被免右丞相。一些官員認為不公平,為他們罷官鳴不平。韓侂胄趁機以“道學”的罪名將他們打成“逆黨”,黨爭從此興起。

1195年6月,劉德秀重提道學之爭,希望皇帝趙擴能“效法孝宗,考核真偽,以辨邪正”。何澹上書請求禁止道學。趙擴不知道怎麽處理,下令將這兩封奏疏張榜朝堂,讓大家看後提出意見。大多數官員要求“考真偽,辨邪正”。幾天後,道學被宣布為偽學。趙汝愚以及朱熹門下所有名士都遭牽連。

1196年是科舉之年。科舉開考後,考生試卷隻要稍涉義理就遭到淘汰,連引用《論語》《孟子》語句的,都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