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杆打西门庆,刚好被开茶铺的王婆看到,王婆便知西门庆有意勾搭潘金莲,西门庆也知王婆暗地里专门帮人做些不正经的事,笑着进了茶铺,送了王婆十两银子,让她想办法成全这事。王婆低声将心中计策细细说来,西门庆喜不自胜。次日,王婆找个借口请潘金莲缝制衣服,潘金莲欣然应允,到王婆的茶铺来帮忙,西门庆趁机前来搭讪。王婆帮腔,把西门庆夸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又拿了酒让他们吃。借着酒兴,二人勾搭成奸,如胶似漆,每日来这茶铺相会。不出半个月,左邻右舍都知道了。武大怒不可遏前来捉奸,却被西门庆一脚踢在心窝,呕血不止。王婆让西门庆给潘金莲一包砒霜,让她毒死武大,一了百了。潘金莲回家果然照做。武大喝下汤药,顿时腹痛如绞,七窍流血,呜呼惨死。潘金莲立刻办了白事,连棺材也一齐烧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照旧与西门庆鬼混,整日擦脂抹粉,没半点丧夫之痛。
转眼已是春季,武松办差回来,见哥哥已死,大惊失色。武松不相信潘金莲的说辞,自己去找左邻右舍查问,查清了正是奸夫西门庆与潘金莲一齐害死武大。武松誓要为兄报仇,带证人上了公堂。没想到知县得了西门庆的贿赂,不愿替武松做主。武松只好自己报仇,先杀潘金莲,又去狮子楼斗杀西门庆。西门庆为了求生,竭力还招,却被武松三拳两脚扔下楼去,一刀割了头颅,拿回家去供在武大灵前;又将王婆捆了,带去衙门自首,甘受国法处置。
为什么很多人为潘金莲翻案?
随着《水浒传》的流传,潘金莲这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在古时候一直被当作反面教材,西门庆、潘金莲成了奸夫**妇的代名词。但是,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为潘金莲翻案,对她抱以同情,在此姑且称为“翻案派”。翻案的理由就是前文所写的那样:潘金莲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被迫嫁给武大,偏偏武大又是那个模样,这样的婚姻实在太不公正,因此潘金莲转而与西门庆相好是可以理解的。于是这又招致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击,理由是:潘金莲谋害亲夫,难道也能翻案吗?难道杀人是对的吗?
其实,这两派的意见并不矛盾,因为两派讲的完全是两回事。潘金莲毒杀武大当然不对,在武大病重的时候,潘金莲不管不顾,这就不只是背叛婚姻,更是伤天害理,因此“保守派”是对的。可是,“翻案派”也并不是支持潘金莲杀人,他们只是同情这种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没有人权的女性而已。同情潘金莲的命运,这是一回事;认为她杀人不对,这是另一回事。因此,两派的意见其实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只是人们似乎习惯了搞极端,总想把事情绝对化,仿佛潘金莲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第三种选择。其实,不该用对错来评判她,她只是值得同情的人。她是因为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才最终走上这条路的,并不是肆意杀人的恶魔。况且,潘金莲造成的社会危害几乎为零,武松、李逵、孙二娘等人才是真正的杀人如麻。
读者喜爱武松,就很容易站在武松的阵营,把潘金莲骂成是邪恶的化身。可假如我们真的活在《水浒传》的故事中,我们很可能是被武松等人杀死的无辜平民,而潘金莲对我们却毫无伤害力。所以究竟谁更可怕?谁更需要提防呢?这恐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松杀害无辜主要体现在后文“血溅鸳鸯楼”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