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尉险些死在梁山,回京哭诉一场,蔡京、高俅等人无不震怒。枢密使童贯主动请缨,亲自带兵征剿,率领八州都监、数万军马,前往征剿梁山贼寇。宋江、吴用早已定下计策,只待童贯大军来到,山谷中秦明、关胜、林冲、呼延灼、董平、索超、杨志、张清、史进、李逵各率一路大军,从四面八方合围上来。童贯大惊,麾下武将奋力死战,都被梁山大将斩杀。中军销金大红伞盖下,宋江骑着照夜玉狮子马,身旁吴用暗穿银甲,稳坐雕鞍,一声令下,梁山众军依次冲杀过去,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童贯大败,只得收拢残兵败将,返回京师。
高俅仍不死心,亲自领军,调集十路节度使大军,水陆并进,齐扑梁山泊。吴用命水军头领放小船入水泊,船上尽是柴草,撞上朝廷的大船便开始燃烧,水面顿时一片火海,高俅大败而归。宋江捉了高俅麾下两员主将,又放他们回去,让这两人将宋江招安的诚意送到了朝堂。于是皇帝第二次下了招安诏书,送到高俅军前。宋江闻讯大喜,率领众好汉前去接旨。高俅所宣的诏书虽然赦免了梁山众人之罪,却唯独对宋江模棱两可,似乎是要留着秋后算账。吴用便对花荣使了个眼色,花荣一箭射上城楼,众好汉大喊一声“反”,回山去了。原来皇帝虽然有心招安,高俅却存心想杀宋江,因此从中作梗。如今梁山又反了,高俅又从朝廷调来大将,再次剿匪,没想到依旧被打得大败,高俅本人也被生擒。宋江不杀高俅,反而极尽礼遇,再诉招安之心。
宋江为什么不杀高俅?
这个情节一直以来都让历代读者非常反感。高俅是个奸臣,又害过林冲,宋江已经俘虏了高俅却不杀,让读者怎么能不讨厌宋江呢?
其实,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水浒传》中非常优秀的一笔。
宋江是梁山的最高决策者,宋江不杀死高俅,就意味着梁山不能杀死高俅。梁山从来就没有真的向宋朝统治者发起挑战,他们可以攻打州县,可以消灭小奸臣,但不能挑战大奸臣。因为当奸臣的权力太大、地位太高时,奸臣就不仅仅是奸臣自己了,他还代表皇帝的意志,与皇帝是一体的。杀死高俅,就是直接在打皇帝的耳光。宋徽宗是昏君,高俅是奸臣,只有宋徽宗才能除掉高俅、蔡京等人。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宋江不能杀死高俅。
这再次印证了,梁山好汉并不是要反抗封建统治,他们只是曾经试图反抗,却最终发现根本无路可走,只能重新低下头去,等待他们的只有招安这一条路。梁山攻打州县,杀来杀去,说到底仍然是只能欺负弱者。他们打的最大的人物就是蔡京的女婿梁中书,却不能伤害童贯、高俅、蔡京,不能真的将矛头指向皇帝。《水浒传》能写出这种无奈,在文学艺术上是非常优秀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