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有两位友谊十分深厚的好朋友,鲍叔牙和管仲。鲍叔牙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他对人才十分爱惜,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齐国能够在齐桓公的治理下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离不开管仲的经世之才,更离不开鲍叔牙毫无保留的辅助。
鲍叔牙和管仲相识的时候,一个是尊贵的大夫之子,另一个却是连吃饱肚子都不容易的流亡之人,两人身份悬殊,却感情深厚。
管仲为了填饱肚子,想要经商来赚钱。鲍叔牙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主动找到管仲,拿出钱来和他合伙做生意。虽然鲍叔牙出的钱是最多的,可是当他们获得了利润之后,管仲总是自己分得最多的钱财,鲍叔牙获得的却很少。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为鲍叔牙觉得不公平,在背地里议论说:“这个管仲可真不讲义气啊,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明明鲍叔牙出的钱财最多,到头来,管仲却分给他一小部分钱,其他的都自己贪去了。”
鲍叔牙听了,并不放在心上,反而转过头对议论的人说:“你们不要这样想管仲,他并不是为了贪图这些钱财,只是因为家里太过贫穷,还要赡养自己的老母亲,所以拿的钱多了些。我本来也不需要这么多的钱财,多给他一些也没有关系。”大家听了鲍叔牙的话,都对他十分敬佩,认为鲍叔牙是个真正的朋友。
这件事传进了管仲的耳朵里,他也被鲍叔牙的话感动了,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帮助鲍叔牙,帮他办事情来报答他。可惜鲍叔牙几次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管仲做,管仲都没有办好,又被别人嘲笑,认为管仲是个做不好事的人。
没想到鲍叔牙非但没有责怪管仲,还愿意帮助管仲做官,即使管仲几次被撤职,也不曾改变对管仲的看法。众人都笑管仲,轻蔑地说:“我看这管仲啊,愚笨得很,根本没有什么才能。”还替鲍叔牙抱不平,认为鲍叔牙看错了人,不该与管仲交好。
“管仲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有才能的,只不过没有遇上合适的机会罢了。”鲍叔牙真诚地在大家面前为管仲辩护,不因众人的话而与管仲产生嫌隙,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深厚。
可是管仲呢,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大家失望,大家都厌恶管仲这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曾三次一起参与战斗,却在与敌人打斗的时候偷偷逃走,做了逃兵。大家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是一个胆小鬼。管仲也觉得没有颜面面对大家,躲在家里不出来。
当所有人都厌恶管仲的时候,只有鲍叔牙还坚守两人的情谊,专门跑到人群面前向大家解释道:“管仲他并不是一个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惧怕牺牲的人啊,请大家不要误解他。只是因为管仲的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不忍心留下母亲一个人生活,这才选择了逃离战场。希望大家都站在他的立场想想,不要错怪他了。”
管仲听到了别人转述给自己的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哭着说:“生育我的人是我的父母,可是真正了解我的人,世界上只有鲍叔牙一个啊!”
不过,管仲还没来得及报答鲍叔牙,他们两人就分别辅佐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陪伴他们去了别的国家。管仲辅佐的人是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的人是公子小白,两位公子同是齐国的王子,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彼此是竞争的对手。作为两位公子的老师,这两位好朋友也成了竞争的对手。
后来,齐国的齐襄公意外被人杀死,齐国一下子失去了国君,远在鲁国和莒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要继承王位,就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急匆匆地往齐国赶,谁先到达谁就能继承王位。
管仲为了能让公子纠继承王位,特意告别公子纠,骑着马去拦截公子小白。管仲借着与鲍叔牙的关系好,一步步接近公子小白,突然拿出弓箭向公子小白射去。对管仲没有防备的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来不及阻拦,箭就射中了,于是管仲高兴地掉转马头就跑了。哪知公子小白并没有被箭射伤,而是被射中了腰带,为了骗过管仲而弯下腰装死。
正当管仲带着公子纠不紧不慢地抵达齐国时,却发现鲍叔牙已经带着公子小白登上了王位。公子纠被当上齐桓公的公子小白处死了,管仲也被抓了起来,准备杀掉。
齐桓公为了感激鲍叔牙对自己的教导之恩,想要拜鲍叔牙为相,却被鲍叔牙拒绝了。鲍叔牙语重心长地对齐桓公说:“我的才能不如管仲,哪里能当得起相国呢?希望您能认真考虑管仲这个人才,放下心中的怨恨,拜他为相国。”
齐桓公心里还记着管仲对自己的一箭之仇,他不理解鲍叔牙的做法,疑惑地问:“那管仲曾经为了公子纠而差点杀了我,您为什么要替他说话呢?在我看来,老师您有着高超的智慧,足以担当相国,辅助我成就大业啊。”
“管仲当初辅佐的人是公子纠,所以他要杀您也是合情合理的呀,这恰恰是他忠心的表现。如果您能放下仇恨接纳他的话,那他就会为了您去杀别人。”鲍叔牙恭敬地回答齐桓公,一心为齐桓公推举管仲这样的人才,接着说,“管仲的才能确实都在我之上,这一点我再清楚不过了。如果您想要成就大业,一定会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
齐桓公明白了鲍叔牙的苦心,决心拜管仲为相,又为鲍叔牙的谦虚而骄傲,称赞鲍叔牙说、“能够成为老师的学生,我是多么幸运啊,您有着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道德,实在是让人敬佩。”
管仲成为相国以后,鲍叔牙甘愿居于他之下,两人尽心尽力地为齐国办事,一起把齐国建设成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
成语寓意
指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任。
近义词 德高望重
反义词 尖酸刻薄
成语出处 《周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