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學問高深的人,也總會有不懂的地方;即使是聖人孔子,也有許多要請教別人的地方。孔子雖然博學多才,但他對知識的追求沒有盡頭,對自己不懂得的問題都會謙虛地求教,這就是他難能可貴的地方。孔子認為,沒有人生下來就裝著一肚子學問,所以才要不斷地學習、請教。
有一次,孔子受到邀請,跟隨魯國國君一同進入太廟進行祭禮。由於孔子之前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典禮,有許多不懂得的地方,於是他一走進太廟就向周圍的人詢問,不論男女老少,一些小事也會恭恭敬敬地向人請教,仔仔細細地傾聽別人的教誨。
有人看見他什麽事都要問,覺得他像是個沒有見過世麵的人,就在孔子背後嘲笑他說:“你看這個人,大家還都說陬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儀呢,我怎麽覺得不是這樣。來到太廟之後,什麽事都要問,如果懂得禮儀的話還會這樣到處去問嗎?”
孔子聽到大家的議論,並沒有覺得難堪,反倒是笑嗬嗬地回答說:“遇到不知道的事情,難道不應該向周圍的人詢問嗎?這恰恰是我懂得禮儀的表現呀。隻是因為我不懂的地方有些多,所以向周圍的人虛心求教,把他們當作老師一樣恭敬地詢問。現在我知道的東西更多了,這多虧了剛剛為我耐心解答的人呀。”典禮結束以後,孔子覺得這一趟旅程非常值得,又學到了許多知識,高興地把見聞都記錄下來,時不時地拿出來翻看。
在那個時代,有一個非常有名氣的衛國人名叫孔圉,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擁有一肚子的學識,更難得的是他這個人很謙遜,遇到不理解的事情都會謙虛地向周圍的人請教。不論是農夫還是稚童,他都能恭敬地上前請教,從不因人的身份而產生偏見。衛國國君非常欣賞他這種好學的態度,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勉勵子孫後代向孔圉學習,特意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後人稱“孔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