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譜

【故事大綱】

字體:16+-

郭家堡是冀中平原一個地少人多的村莊,抗日戰爭中因貢獻突出,被八路軍軍分區命名為“紅星村”,遠近聞名。但在解放後卻被“地少人多”及土地貧瘠的短板所困擾,村民生活十分困難。鐵骨錚錚的老一輩村書記郭山河是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為改變落後麵貌付出了一切。後一輩接班人上任後為完成父輩遺誌而繼續奮力拚搏。社會在發展,新情況不斷湧現,農村狀貌比以往複雜得多,人心也複雜得多,怎麽麵對和處理?

長篇小說《紅星譜》的男主人公為年輕共產黨員郭向前,烈士郭山河的子弟,生母為知識分子,養母為烈士遺孀。這樣的家境,熏陶出一個既血氣方剛,又善於思考的年輕人。加之郭向前曾經參軍入伍,在部隊還立過功,是因為必須回鄉照顧養母而退伍。回鄉後即為改變村民們的貧窮落後生活殫精竭慮,進入愈挫愈奮一往無前的工作狀態。但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有時候因為年輕氣盛,難免與競爭對手治氣,形成對峙局麵。他的性格特點也導致他會出現偏頗,會對工作和生活帶來影響。

郭向前從部隊回村的時間節點正是“十年”的尾聲,因為過去“割資本主義尾巴”,村裏什麽副業都沒有,窮得叮當響。隆冬時節,郭向前夜不能寐,身披軍大衣在萬柳堤上走了一宿,抽了滿滿一荷包煙葉。回過頭來,他冒著風險帶領年輕人割五曲河灘的葦子編葦席搞副業,挨批時以村民們餓肚子的情況據理力爭。而他的特殊身份給他助力不少,讓他得以施展。“十年”結束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他即從北京的一家氯綸廠淘換來氯綸絨,組織村民紡毛線,偷著出售。再次挨批,因考慮他是為集體,個人一分錢沒得,方才得釋。待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他一方麵組織實施聯產承包責任製,一方麵繼續發展副業增加村民收入,但領導層個別人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對他嚴厲打擊;也有人為了爭名奪利,對他百般壓製。使他的工作舉步維艱。隨著農村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鄉村工業和各種副業不再作為“資本主義尾巴”了,郭向前立即組織全村大力開展紡毛線業務,最後出現家家戶戶紡線線,帶動起周邊村民一起幹,十萬村婦大軍“背起包袱走全國”賣毛線的壯觀情景。知情的專家學者和記者作家無不感歎。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