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壓力意味著什麽
1975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薩爾瓦多·麥迪對伊利諾斯貝爾電話公司的員工,展開了壓力的長期影響方麵的研究。這本來隻是個簡單的縱向研究,但1981年,一場巨變襲擊了貝爾公司。國會通過了通信行業競爭與解除管製條例,整個行業都被顛覆。一年之內,貝爾公司裁掉了一半員工,留下來的也是人心惶惶,職位發生變化,麵對公司更高要求。麥迪回憶道:“一名經理告訴我,一年之內換了10個不同的主管,無論是他自己還是那些主管,都不知道該幹什麽。”
重壓之下,一些員工崩潰了,出現健康問題和抑鬱症。而其他員工卻在壓力中奮起,找到了新目標,增強了幸福感。由於麥迪研究這些員工好幾年了,他手裏有現成的心理測評、性格分析、麵談記錄以及其他個人信息。他和同事開始在檔案中尋找能預測員工如何應對壓力的線索。
在壓力下成長的員工,有幾個方麵很明顯。首先,看待壓力的想法不同。他們將其視為生活正常的一麵,不認為有或者根本沒期望過完全舒服和安全的日子。相反,他們認為壓力是成長的機會。他們更願意承認壓力,不太把每個小掙紮視為會導致更糟局麵的大災難。他們相信困難時刻更該投入地生活,而不是放棄或自我孤立。最後,他們還相信,無論環境怎樣,必須持續做選擇——改變狀況,或者如果狀況不能改變,就改變狀況對自身的影響。秉持這種態度的人,壓力下更願意采取行動並與人聯結。他們不太會充滿敵意,或自我防禦。他們還在身體、情緒、精神方麵更好地照顧自己,保存能量,支撐自己應對生活的挑戰。
麥迪把這種態度和應對策略組合稱為“頑強”,他將其定義為壓力下成長的勇氣。
針對貝爾電話公司員工的那項研究之後,頑強的益處在無數的場合下都被提到,包括在軍隊服役、移民、身處貧困、與癌症鬥爭、撫養自閉症孩子,以及職業領域,從執法、醫藥,到科技、教育和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