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典藏升級版)

重慶·童年

字體:16+-

混濁了上千年的朝天門碼頭的江水依然混濁,潮濕陰暗了千百年的吊腳樓依然潮濕。在綠軍裝大行其道、人們的**正被語錄和標語調配得昂揚亢奮的一九七一年,我出生在重慶。

鄉愁

對重慶這個城市的印象,主要來自我十二歲之前,之後我就跟著父母到了南京。

那時候的重慶真的是老重慶,至今我對它仍然懷著一種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種想起來就要流淚的感情。麵對那座城市,自私一點兒地說,我甚至不願意看到它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希望童年記憶中的那座城市永遠永遠不要有任何變化,好讓我每一次回到那裏都有清晰的記憶可以追尋。

前不久有個導演跟我說他很喜歡重慶,列舉了三條理由:第一,重慶這個城市特別有立體感,山城嘛,依山而築,正所謂“名城危踞層岩上,鷹瞵鶚視雄三巴”;第二,重慶方言特別有感染力,火暴中透著幽默感,幽默感裏透著智慧;第三,重慶的美食。

我讚同他的話。重慶這座城市的立體感是天賜的,在中國城市“千城一麵”的今天,重慶無論怎樣都不會變得像其他城市一樣。在其他大多數城市想買一套能看江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會比買一套普通房子要貴許多,但在重慶,你想買套看不見江或看不見山的房子,還真不容易。在重慶,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開窗,看到的不是江,就是山。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就這樣被重慶攬在懷中。因為重慶的路多為盤山而建,所以這裏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車。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自行車是一種高級的娛樂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說到重慶,我印象最深的是終日陰霾,不見陽光。尤其是冬天,整個兒一“霧都茫茫”。而在濃霧之中,又滿是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吊腳樓,一個摞著一個,從朝天門碼頭一直往上摞到山頂,遠遠望去,整座城市仿佛就是由吊腳樓組成的。《霧都茫茫》《一雙繡花鞋》《重慶談判》這類以國共和談或以解放戰爭時期的重慶為背景的影視劇裏,都能看到這樣的吊腳樓。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重慶拍時代背景為三四十年代的電視劇或電影,選景都並不困難,一九四九年以前重慶什麽樣,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什麽樣。很多年後,每當我看到這樣的影視劇,不管拍得多爛,我都會多看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