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在想什麽

如何“愛”,更重要

字體:16+-

看到一條新聞,《北大畢業留學生12年沒回家過年,萬字書信控訴父母》。一個“80後”青年深刻表達了自己的痛苦。很多人對他表達了同情,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經曆駁斥了這封信,認為這隻是他個人不能好好處理的問題。

這件事讓我頗為感歎。

正巧上個月跟朋友聊天,他說前段時間自己跟父母掀了桌。

他一直是溫文爾雅的人設,平日裏家庭氛圍也是父慈子孝的,很難想象他的家庭會出現掀桌這麽勁爆的場麵。問及原因,他說是跟父母說到想要與交往多年的女友和平分手時,父母不同意,並對他進行了插刀般的人身攻擊。比如,不但工作不努力,混到近中年平平庸庸,現在連對感情也開始不負責,怎麽會養出你這麽個孩子雲雲。話至此處,朋友也怒而反駁,鬥爭逐步升級。

可想而知,雙方都進入了翻舊賬模式,對話必然陷入“我們掏心掏肺地愛護你,所有的事情都替你操著心,你自己不但不爭氣、不感恩,混成如斯樣子,反倒犯起渾來”和“就是你們這種樣子才養出我這麽個人!要不是你們我也成不了這樣”的針鋒相對中。最終引發掀桌慘案。

他說他人生中幾乎一切重大的決定,都是他父母通過各種方式替他決定的,到現在卻被說成是碌碌無為。他活到這個歲數,在自認為的能力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掙紮了這麽久,才發現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條路帶給他的影響。

我問他:“這話你憋在心裏很久了吧?”

他舉起杯中酒一飲而盡。

“我後悔啊!”

此話充滿悲涼。

放在十年前,我搞不好會義憤填膺地問:“你自己作的你賴誰?有本事你一成年就自立啊!誰讓你心甘情願被別人決定人生的?你不會自主選擇嗎?當初你靠著父母,現在你倒說起片兒湯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