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在想什麽

掩耳盜鈴教育法:你馬虎了

字體:16+-

有一天晚上,我兒子拿出卷子讓我簽字,我看了看,數學:92分。

我兒子考試已有日子沒見過滿分了。這次他一共錯了三道題,錯處都比較別致。

他從一年級起,所有的考試就幾乎都有這種錯誤,比如,四條連線他連三條,寫著寫著寫串了行;再比如,幹脆有一道題沒看見。到了三年級,各方麵都開始往更深的層次學,學習解題方法時就錯在計算部分,寫起大作文就忘個標點、少個空格。不分科目,文理兼顧,相當公平。

他一直挺會自省:我馬虎了。

這話是從家裏幫我們辛苦帶孩子的老人那裏學的。每次當著他們的麵我跟我兒子一起修改考試錯誤時,總有慈祥的聲音響起:“又馬虎了吧,嗬嗬,嗬嗬。”

其實我對滿分這個事情看得比較透,畢竟當年我也不是什麽優秀的學生。我特別相信基因,所以也沒有規定他一定要得幾個滿分,但是這種比較匪夷所思的錯誤,我接受不了。

因為這總讓我想起我自己。

“馬虎”這個詞,坊間的來曆可以說相當不科學。

據說宋代時京城有個畫家,作畫跟所有的藝術家一樣,頗為意識流,隨心所欲,想到哪兒畫到哪兒,不了解他的人看了就很糊塗。有一次他畫了一個老虎腦袋,正好有人上門來請他畫馬,於是他就很隨性地在虎頭下畫了馬的身子。求畫的人問他:“您這畫的是馬還是虎?”他跟人家說:“馬馬虎虎!”來人一聽,心說蒙誰呢,就沒要這幅畫。畫家一瞅可惜了,便將畫掛在自己家的門廳裏。畫家的大兒子見了問他畫的是什麽,他說這乃虎也;小兒子問他,他又很隨機地說此為馬也。

沒過多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看見遠處奔跑著一匹四蹄騰空的駿“虎”,於是哥們兒激動地掏出弓來把它射死了,導致畫家給人家馬主人賠了不少錢。這還不算完,小兒子外出,遠遠看見一匹斑斕猛“馬”,大花紋別提多好看了,於是衝過去按著馬屁股就要往上騎,結果被“馬”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燒了那幅畫,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