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新版)

第二部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字體:16+-

我們所有人都讀過這樣一些激動人心的故事,其中的主角隻剩有限的生命。有的長至一年,有的短至二十四小時。我們總會好奇地探索,劫數難逃的主角會如何度過他最後的時日。當然,我說的是有自由選擇權的人,而非活動範圍嚴格受限的罪犯。

這樣的故事激勵我們思考,如果處於同樣的境遇之下,我們該怎麽辦。在作為凡人的最後時日,我們該做些什麽,體驗些什麽,想些什麽?回首過去,我們會找到怎樣的幸福,會有怎樣的悔恨?

有時我在想,把每一天都當成赴死前的最後一天來過,應當是很好的生活態度,這樣的態度會凸顯生命的價值。每一天我們都應該活得優雅從容、生機勃勃、充滿感恩,但當時間在眼前拉長,未來總有更多歲月時,這樣的態度往往都被拋卻了。當然有人會遵循伊壁鳩魯(1)的享樂主義哲學,“吃喝玩樂”過完一生,但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死亡的迫近而飽受折磨。

故事中劫數難逃的主角往往會在最後一刻被降臨的好運拯救,但他的價值觀一般都會發生變化。他會更在意生命的意義,及其永恒的精神價值。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曾經,或者現在正在死亡陰影下生活的人們,對於每一件事都會心懷甜蜜的感恩。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將生命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死,但一般都覺得那一天是在遙遠的未來。當我們充滿活力,身體健康之時,死亡完全不可想象,我們很少會想起它。生活無限地延展,我們忙於各種瑣事,很少會注意到我們對生活的無精打采。

恐怕我們在運用自身能力和理智時,態度也是一樣的懶散。隻有聾人才珍視聽覺,隻有盲人才會意識到視力所帶來的無限恩賜。對於那些成年之後才失去視力和聽力的人來說,情況更是如此。而從未有過視覺或聽覺缺陷的人,很少會充分利用這些天賜的能力。他們的眼睛和耳朵隻是迷糊地接納所有的景物和聲音,心不在焉,也不知感恩。老話說得好,我們總在失去之後才知感恩,生病之後方知健康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