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一、英雄不問出處

字體:16+-

中國古代講為政之道,唯在得人。用人好壞是國家發展的關鍵。用人先得從識人開始。我們前麵講過武則天賞識魏元忠的事情,但是,識人不能光靠統治者一個個地發現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有效選拔人才的機製。怎麽選拔人才呢?武則天把重點放在科舉上。

武則天對科舉有三大貢獻:第一是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第二是充分發揮了製舉的作用;第三是開創了武舉。

先說進士科。唐代的科舉分為常科和製科。每年舉行的考試稱為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為製科,製科又叫製舉。常科裏麵比較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進士,一種是明經。進士科側重考察文學才華,明經科側重考察儒家經典。本來進士的級別比明經低一點,但是,從武則天統治開始,進士的前程明顯好於明經,逐漸變成科舉考試裏最重要的一科了。武則天為什麽要提高進士科的地位呢?傳統說法是說武則天自己愛好文藝,所以重視進士。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武則天恐怕不會在這樣大的事情上表現出這麽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原因還是進士科有利於人才的選拔。為什麽呢?明經科主要考經典記憶,需要熟悉儒家經典,那家裏至少得有經典才行吧。當時印刷術不發達,讀書都是靠家傳手抄,普通老百姓家藏書少,因此這種考試明顯對世家子弟有利。但是進士科就不一樣了,進士科考文才,文才固然也需要知識積累,但更重要的還是靠天賦靈氣。好多寒門小戶,家裏沒有太多的書,但是子弟憑著一股靈氣,一種天分,也能夠在詩文方麵有所造詣,在進士科中嶄露頭角。因此相對來說,進士科更具公平性。武則天提高進士科的地位,拓寬了廣大寒門子弟上升的道路,選拔人才的麵兒也就更廣了。這是武則天對科舉的第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