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二、客死东都

字体:16+-

武则天到洛阳的第二理由是封禅嵩山,到洛阳没多久,她又把高宗鞍马劳顿地折腾到嵩山脚下。就在嵩山脚下,上演了武则天和唐高宗关系史上的又一桩公案。《资治通鉴》记载:

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路上这么一番折腾,唐高宗的风疾更重了,头疼难忍,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传统的丸散针膏已经无济于事,有一个外道的御医临危受命了。谁呢?此人叫秦鸣鹤,据学者考证他是一个来自大秦,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景教徒。景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开始在中国传播。随着大批景教徒的到来,西方的医术也在中国广泛流传。特别是他们用开颅术治疗失明的病人,在唐朝被传得神乎其神。现在皇帝失明了,就让大秦的医生试一试吧。秦鸣鹤诊治后称:“皇上的失明是由于风热之毒上侵头部造成的,若用针刺头部出血,可能有望恢复。”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血管堵塞,压迫视神经。只要拿两根针,刺进头顶上的脑户和百会两个穴位,让血流出来,失明就能好。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帘子后头的武则天就是一声断喝:“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秦鸣鹤吓得浑身发抖,腿一软就跪了下来,请求天后饶命。正在这时候,唐高宗发话了:“但刺之,未必不佳。”意思是算了算了,医生也是好心嘛,反正现在别的药也不见效,让他试试吧。武则天一看唐高宗都这么说了,那也不好再说别的了。可怜的秦鸣鹤现在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战战兢兢地把针刺进了高宗的百会和脑户二穴,暗红色的血液流出之后,唐高宗的头也抬起来了,眨巴眨巴眼睛说:“皇后啊,我看见你了,我真的看见你了!”激动得不得了。话还没说完,武则天已经是连拍脑门,如释重负,说:“老天保佑!”她咚咚咚地跑了出去,亲自背了一百匹丝帛赏给秦鸣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提到有人认为武后阻止秦鸣鹤给高宗扎针是不希望皇帝病愈,盼望皇帝早点死。不过我觉得武则天大可不必那么心急,从十四岁进宫算起,她已经忍耐了四十多年,现在,皇帝已经在她的掌握之中,她怎么会在这最后的关头失去耐心呢!

秦鸣鹤这次治病,其实对于唐高宗来说不过是回光返照。此时,皇太子李哲和宰相裴炎已经被武则天召回洛阳,准备接班。没过多久,也就是永淳二年(683年)的十二月四日,唐高宗知道自己不行了,为了求福,他大赦天下,改元“弘道”。本来,他还想登上则天门楼亲自宣布大赦令,但是无奈心慌气短,怎么努力都难离床榻。皇帝无法宣赦,只好把百姓召集到殿前,由侍臣代为宣读。听见外面一片欢呼声,唐高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说:“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弥留之际的高宗多想再看一下长安那块哺育了他的桑梓热土,但是,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

当夜,高宗李治病逝于洛阳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这一年,武则天六十岁,皇太子李哲二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