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影响孩子的一生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语文读物

字体:16+-

英文读物根据读物的词汇量、阅读难度等进行分级,可以让孩子找到适合的阅读材料。但在中文读物中没有这一项分类体系。孩子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各不相同,让家长在帮孩子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出现了选择困难的情况。现在的童书数量非常庞大,远远超出了家长们小时候见过的。这些书良莠不齐,但家长不可能一本一本地去筛选甄别。我在这里简单地介绍几个误区,以及一些简单有效的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1.慎重选择“世界名著”。

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给小朋友买世界名著,尤其是成套的那种。他们觉得世界名著在内容和质量上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一定开卷有益。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几乎不会翻开世界名著好好看。

很多世界名著的内容,都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够看懂的。例如,现在有很多文章是“当年我怎么没看懂《西游记》”之类的,盘点家长们小时候看过的书,发现当时只能看懂神仙们打架的热闹部分,其实根本没怎么看懂书真正“名著”在哪里。

世界名著很多是翻译过来的,本身在语言结构和用词习惯上就不是汉语的,所以看起来也会比较吃力,对学习汉语修辞和句子的帮助也不大。别说是孩子,很多工作很多年的成年人都不一定有耐心读下来。

购买世界名著,一方面是有心理安慰,觉得肯定是高质量的图书;另一方面就是家长图省事,不用选择就可以买回来一大批书,却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那一套世界名著到现在都还没有翻开。课外读物还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阅历和阅读能力,一味地追求名著,反而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忘记了阅读的初衷。

2.审慎对待畅销童书。

童书品类繁杂,需要家长慢慢挑选。很多家长都倾向于选择“高销量”“高评分”的书籍。但是销量和评分,很大一部分是从家长的角度判断出来的,并不都是孩子们的选择和判断。尤其是现在的童书市场,存在一些作家进校园推销,以及与学校联合推销的情况,炒作名气和销量。很多书买回来之后,孩子看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因此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觉得看书没劲,没有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会非常得不偿失。所以,即便是高评分、高销量的书,家长还是要有一定的思考和选择,可以跟进孩子的阅读体验,及时调整方向,不要一味地迷信市场推荐。

3.选择有质量的出版社或图书公司。

选图书的第一步,先看一下出版社或图书公司,通常它们已经对童书进行过质量上的筛选,并且结合了较好的策划,整体的质量都比较有保障。

家长也不必大费工夫去调研整个图书市场,除了知名度较高的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外,也可以关注一下孩子比较喜欢的书都是什么公司的,记下来,方便按图索骥。

4.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在图书选择上,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有空的时候多带孩子去书城转转。书城一般会按照年龄对图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可以让孩子在对应的书区翻看挑选,这样他会更有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书城本身就是很有阅读气氛的地方,也容易引导孩子形成爱阅读、想阅读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孩子的自主选择,家长也更容易了解他感兴趣的方向和阅读的能力,在今后更有方向、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5.不要一下买太多。

不管是否对家庭经济造成负担,都不要一下子购买太多的图书。

很多家长喜欢成套地买书,一套书能达到十本以上,或者买厚厚的“大部头”的书,感觉买回来可以看很久,就减轻了家长选择的压力和负担。但小朋友们的兴趣转变是很快的,看完一整套书可能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已经不再适合原来的阅读难度和词汇水平的书了,还有可能阅读兴趣转向其他方面了。除非是连贯性的图书,如上、中、下三部的,否则不建议一次购买太多同类图书。一本书在家里放了很久都没有翻开,慢慢就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再去阅读的概率非常低。

6.扩大阅读覆盖面,多种类型图书相结合。

除了阅读量,孩子的阅读覆盖面也很重要。阅读覆盖面包括体裁和内容两个方面。

在体裁上,家长要留心注意孩子的图书类型,如绘本、童话、小说、诗歌、散文等组合搭配,相辅相成。让孩子对句子、短篇故事、长篇故事等都有兴趣,而不是一看到长篇故事就头疼,或者只喜欢看绘本、漫画,没有耐心阅读成篇的文章,这样都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内容上,有些孩子会偏爱某一方向的图书,如科普类、小说类等。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仅仅阅读一个类型的图书,适当引导他关注其他不同的题材。

有阅读的好奇心是好事,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喜欢看漫画、看小说,或者看科普百科之类的图书,就教训“看这玩意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语文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建议家长通过沟通和引导,激发孩子自身的兴趣,而不是强制让孩子看什么、不看什么,将阅读变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