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中國服務經濟15年崛起與突破之路

2011 金融業的光環和困境

字體:16+-

2011年,金融業的“好日子”備受矚目,但高光中的“不厚道”也飽受質疑,銀行業尤其突出。

金融業,屬於強管製、壟斷性行業。也因此,長期被誤解為“低端邊緣”的服務業中,研究者們往往忘記了對金融服務的關注。金融業的高利潤、從業人員高收入的光環,時刻提醒著金融是服務業中不一樣的存在。被羨慕,也容易招黑。2011年,“銀行利潤太高不好意思公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算是對這麽多年來銀行“好日子”的戲謔式詮釋。這也引發了各界對銀行侵蝕實體經濟利潤的廣泛討論。“隻會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的息差模式受到實業的普遍“攻擊”。

也是在2011年前後,我國進入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大資產管理時代,人們發現了非標資產、資管嵌套、資金池中的巨大利益空間,影子銀行肆意生長。幾年之後,資管新規(1)出台,一眾金融機構必須去解決金融創新和“去杠杆”之間的難題。在“四萬億”的刺激下,信貸大規模快速擴張,銀行的不良率也在這一年出現上升苗頭,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外部力量強勢崛起,傳統銀行有些慌張地進入了下半場。銀行業前程大好,也跌跌撞撞。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消費者個體的本質如何回歸,新的服務模式如何建立,成為此後多年傳統銀行不斷尋找的答案。

2011年,金融業正經曆著重大變化,這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此後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銀行業的三重門

2011年,在一次論壇活動上,民生銀行行長董文標發表了一個誠懇的觀點:和製造業的困境相比,銀行利潤太高不好意思公布。這句大實話很快走紅。銀行業亮麗的數字,與尚未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來的中國製造業所麵臨的資金壓力,形成強烈對比。

這一年中國企聯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給出了佐證。這500家中國最大的企業所實現的淨利潤總計為2.1萬億元。其中,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的淨利潤高達6 745.49億元,占比為32.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中272家製造業企業的利潤占比僅為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