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放下那個人是爸爸、
那個人是媽媽的角色後,
我們能看到什麽呢?
“父母”這個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的隻是角色。這個角色,受到各種條件的製約和影響。教育、文化、宗教、規條,都在“父母”這個角色上安置了各種觀念和態度。與此同時,你在心中也對父母的角色注入了各種台詞。
父母受到他們父母觀念的影響,有意無意地模仿著從他們父母身上所學到的角色版本以及台詞。作為兒子或女兒的你,也依然受著這些文化、教育的影響,演繹著作為一個孩子要具備的各種特質。
在我們的文化裏,特別突出的一點就是要孝順、尊老愛幼。對於父母,我們習慣順從、聽話,父母則扮演照顧者、權威者的角色。在這樣的角色關係裏,我們會被蒙蔽,很難真的看到父母作為獨立的個體的部分。
他們為了維護或者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在我們麵前呈現出那些角色的相應模樣,而這些權威角色本身,其實是一種物化。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很自然地把父母物化,把他們當成必須滿足我們需求的工具,在不能被滿足的時候,還會十分生氣。一哭二鬧,是我們很早就學會的本領。這樣的本領,常常延續到後來的戀愛或婚姻關係當中,我們也把對方物化為滿足自我需求的工具,甚至讓對方來猜我們想要什麽,對方猜不到,我們就再次使用一哭二鬧的本領。
隻是,現在眼前的人,早已不是父母了,我們也不太可能再得到當年的待遇。畢竟,我們已經不是個孩子,無論多麽不想長大,也還是會長大,也需要長大。
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人身體長大了,心智依然是個孩子。這一點,我們從大街上或者家庭裏,男男女女吵架的狀態就能看出來。如果我們依然保持內心是個孩子,充滿著任性和理所當然,那麽,我們很難真的看到自己,更難看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