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習相遠也:隻有修習才能變得更好

字體:16+-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中國人知道這句話,是因為它入選了《三字經》。

這句話和《刻意練習》的主題一致。《刻意練習》提出,世界上沒有那麽多天賦異稟的人,包括莫紮特、帕格尼尼,這種在別人看來是天才的人,實際上也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人特別喜歡強調先天優勢。

有一天,我跟一個大哥在飯桌上還為此辯論起來。他說:“一定要承認天賦,天賦非常重要,很多事你就不要幹,因為你根本就幹不了。”

社會上很多人喜歡強調天賦,喜歡傳頌天才的傳說和故事,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彌補認知偏差。當一個人發現在同一件事情上別人做得比自己好時,如果有人告訴他,別人做得好是因為別人努力,他要想做得好,就不能什麽都不做,也得努力。隻要他努力,也能做得到。這時候他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感覺壓力很大、不舒服。

如果有人告訴他,別人做得好是因為有個好爸爸,或者是因為別人是天才之類,他內心立馬變得安定,並得出判斷:我不行不是因為我不用功,是很多客觀原因限製了我。

“天才”的說法耽誤了很多人。孔子雖然沒有做類似於《刻意練習》的作者艾利克森所做的實驗,但他看到了人的天資、稟賦、智商,這些所謂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正常人的智商差別並不大,天資、稟賦更是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修習慢慢地會讓不同的人拉開差距,“習”不僅僅是學習,還是接觸、練習、熏陶,因而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

換個角度來分析,很多能人的父母都懂兒女的專業。這並不是遺傳導致的,而是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形成耳濡目染的學習氛圍。比如,愛因斯坦之所以對物理學那麽感興趣,十幾歲就掌握了電磁學的很多知識,是因為他們家做電機、燈泡之類的生意。他每天跟自己的父親、叔叔混在這些元器件中,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很多相關知識。又如,拉瓦錫的家裏是開藥鋪的,他很容易接觸到化學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