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無可無不可:什麽是“無我”的境界

字體:16+-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逸民”就是那些隱逸山林的人。孔子在梳理從商到周期間有名的隱士。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兒子,因周武王伐紂,而不食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過隱居的生活。

孔子把這些人的行為歸了類——

伯夷、叔齊叫“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徹底不合作,不說軟話,也不配合。孔子說,他們的氣節很高。

柳下惠、少連屬於“降誌辱身”。柳下惠數次做官,數次都被罷免,但還不離開。少連也屬於這種情況,願意合作,也能夠堅忍地承受這種屈辱。

“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中”念zhòng,“言中倫”意思是符合倫理綱常,“行中慮”就是做事深謀遠慮,“其斯而已矣”是說柳下惠、少連也還是值得認可的。

虞仲、夷逸這兩位屬於“隱居放言”。“隱居放言”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躲在山裏,說什麽,別人也聽不見,所以什麽話都敢講。

第二種解釋認為,“放”有流放的意思,意思是躲到山裏去,什麽都不說了,不幹涉塵世,不發表言論。他們“身中清,廢中權”。“身中清”就是立身符合清白的原則;“廢中權”是指拋棄這一切,廢掉自己在官場上的未來。

在孔子看來,以上三種“逸民”都是可以效仿的。

如果一個人認為朝廷昏亂,政治環境糟糕,就可以采用以上三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者不合作,或者守住自己的清白,或者不要隨便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