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孝哉閔子騫:不同的格局帶來不同的視角

字體:16+-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孝哉閔子騫”,應該加引號,因為這並不是孔子說的話。如果是孔子說的話,他應該說的是“孝哉損”。

孔子引用別人對閔子騫的評價,然後說“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間於”的意思是,人們對這件事沒有異議,不覺得是過譽了。

閔子騫是中國古代有名的大孝子。我在《樊登講論語:學而》中講到閔子騫時,提到過一出戲,叫《鞭打蘆花》。閔子騫的繼母給自己的孩子用棉花做棉襖,給閔子騫用蘆花做棉襖。閔父無意中得知此事,決定休妻,被閔子騫攔住。閔子騫對父親哭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是,母親在,隻是我一個人受點冷;母親走了,三個孩子沒人照顧,更可憐。

“孝哉閔子騫”,可以理解為閔子騫的事跡廣泛流傳出去,大家都是這麽說的。“其父母昆弟之言”,也有可能是他的父母和兄弟們跟別人說“閔子騫真是孝順”。

孔子肯定了這個說法,他說“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沒有人對閔子騫是一個大孝子有懷疑。

為什麽閔子騫會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樣的想法?他的思維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所謂的思維角度,就是格局和尺度。假如一個人將自己的格局和尺度定義為“我”,那麽,他評判世界上的人好不好,不是看他人對社會的貢獻,而是看對方對“我”好不好。

如果閔子騫看重“我”,他一定會想辦法讓父親休妻,因為對“我”來說,繼母是個絕對的壞人。但是閔子騫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他的格局是整個家庭,對於整個家庭來講,兩個弟弟需要照顧,爸爸需要照顧。為了家庭,他願意承擔繼母對自己的不公,這就是格局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