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於從政乎何有”的意思是,用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有什麽難的?孔子看重的是“苟正其身矣”。如果一個人能夠端正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那麽從政就不是一件難事。
“正人”是要求別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正其身,又如何讓他人身正?
這句話簡單地概括,叫正人先正己。
我有一點保留意見。可能是受時代背景的局限,孔子始終把品行、道德視作評判人的決定性素養,我們不可否認其重要性,但是他過於側重,就忽視了技術。這給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埋下了一個伏筆。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重道德、重修養,但是缺少對技術的關注和熱情。今天我們知道,技術的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
比如醫生給人看病,這件事從道德的角度來講,初衷毫無問題。但是在治療某些細菌或者病毒導致的疾病時,沒有發明顯微鏡之前,醫生看病的方式並不一定符合道德,可能放血、念咒、念符、用烙鐵烙病人、用勇敢療法等。不少患者可能不是死於病患,而是死於診斷、治療過程中的折磨。
當顯微鏡等設備發明以後,醫學甚至一度陷入虛無中。很多人覺得不用再學醫了,因為細菌都能被看到,此前的很多診療方式從根本上就是錯的。當新的技術導致相關疾病診療體係重新架構之後,診療過程就更加符合道德規範和要求,也更加人性化。所以技術的發展,會反過來推動道德再上一個層次和台階。
不論是社會發展還是企業管理,都不能夠簡單地隻要求道德。一個人並不是隻要道德好,其他就沒問題。比如有的領導者,在公司標榜自己絕不搞辦公室政治,做事也確實公道無私,但他不善於經營管理,業務能力也不強,甚至有時候還會幹很多錯誤的事。他自我評定是一個沒有私心的人,但在別人看來,卻是屍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