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欲速則不達:做大事業要耐得住寂寞

字體:16+-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句話一度是我的座右銘。

莒父是魯國的一個小邑。子夏要去做莒父的長宰,相當於一個小城的縣長。走之前,他問孔子應該怎麽做。孔子跟他講“無欲速”,就是不要追求速度,施政不要急於求成;“無見小利”,就是不要隻看到小的成績。因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成語“欲速則不達”盡人皆知。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實驗做支撐,就是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大學有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孩子們發放棉花糖,告知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誰能堅持等待一定時間而不吃,會再發一份,等於是有額外獎勵。有很多小孩無法堅持和等待,也有小孩真的能等上十五分鍾,得到第二份獎勵。這個實驗測試的是孩子的延遲滿足感。

這個實驗跟蹤了二十年,很了不起。二十年後觀察延遲滿足感能力不同的孩子,發現延遲滿足感能力強的孩子,在學習成績、學業成就、工作成就上,都要遠遠高於那些延遲滿足感差的孩子。

社會生活中,我們同樣需要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比如做一份工作,有人願意做日結薪水的小時工,有人願意做周結的臨時工,多數人是月結的普通員工。有一些人願意冒風險放棄短暫的利益入股公司,年底有年薪分紅。而有些創業者,篳路藍縷三五載,前期可能遭遇各種困惑和壓力,甚至要在入不敷出的時候給別人發工資,之後才收獲成功。他們如果沒有強大的延遲滿足能力,很難成功。

孔子講“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和“棉花糖實驗”有相通的地方。這個道理對創業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論,同時也適用於家庭教育。有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隻盯著孩子的成績排名,很多的教育計劃都圍繞著快速提高孩子考試成績來做。孩子在重壓之下,學業成績也提高不了多少,性格和其他素質都被忽視,甚至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