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

灵州保卫战

字体:16+-

公元994年年初,休整了一年的李继迁,把目光投向了灵州。随即,李继迁率部对此地进行攻打,并在灵州附近展开了抢掠,灵州附近的宋朝百姓就遭了殃。

在灵州外围取得胜利后,李继迁又开始盘算夏州(9)。夏州是定难五州中心,对李继迁而言,不夺回夏州,恢复祖宗基业就仅仅是一个梦想。于是,李继迁又带领人攻打夏州。

此时,镇守夏州的人是李继捧。这次,李继迁继续使用偷袭之策。没想到李继捧在面对李继迁的一次次偷袭时,并没有汲取教训。这次李继迁偷袭,又成功了。李继捧败逃。

随即,李继迁对夏州进行了猛烈攻击,此时守在夏州的宋朝将士,面对李继迁大军压境,只能摧毁夏州城。李继迁没想到宋朝守将会来自杀式的招数,一时难以应对,只能败退到沙漠深处。(10)

公元995年,屡次受挫的李继迁想再次与宋朝讲和,于是派出亲信张浦到汴京谈判,希望与宋朝建立和平共处的局面。

这个张浦是李继迁的智囊团首席代表,李继迁多次出兵伐宋,都是这个人出的主意。李继迁这次派出了自己的智囊,也可以看得出来李继迁想要和谈的诚意。但这次,宋朝没有给李继迁机会,而是命人将张浦扣留在灵州。这让李继迁痛失智囊军师。(11)

这件事也激怒了李继迁,李继迁在等待一个报复的时机。

不久,灵州守将向朝廷上书,说灵州粮草不济,希望朝廷尽快拨付粮饷,及时补充灵州的空缺。赵光义便让洛苑使白守荣护送粮草辎重至灵州。李继迁派出的斥候获悉了白守荣运送大批物质至灵州的消息,上报给了李继迁,李继迁便命人在半路设下埋伏,准备夺取物资。白守荣这一路而来,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在物资运输途中出现问题,便命人时刻提防。然而,此时的李继迁早已命人在浦洛河(今吴忠东南苦水河)设伏。当白守荣路过此处时,李继迁就命人攻击护送车队。宋军护送人员难以抵挡李继迁的骑兵,顿时大败,丢下粮草辎重逃亡了。李继迁一举截获粮草四十万石。(12)

获取这么多的粮草,给了李继迁无比大的信心。这种意外的收获,也让李继迁不断进行扩张的心理越发膨胀。

这些粮食,会让党项部众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得到保障,没有什么比这更喜人。

四月初,李继迁带领着大部队去攻打吐蕃折平族。此时的吐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无法与强大的李继迁相对峙,轻易就被击败了。但此举激起了吐蕃人极大的仇恨。吐蕃首领握散派出使臣去宋朝觐见赵光义,希望宋朝出兵和吐蕃一起围攻李继迁。

至于说宋朝到底有没有联络吐蕃一起攻打李继迁,史籍并无记载,也不好猜测,但可以从史籍中找到一丝线索。因为当年五月,李继迁就率领党项部攻打灵州,而宋朝守将只是孤军奋战,并未得到吐蕃人的支援。由此可以推测,宋朝并未联合吐蕃攻打党项。所以,有恃无恐的李继迁,便开始兵围灵州。

李继迁这次攻打灵州的原因,据史籍记载,是想救回被宋朝扣押的谋臣张浦。(13)但笔者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李继迁确实想拿下灵州。毕竟灵州是战略重镇,只要占据了灵州,距离他恢复祖宗家业的目标也就更近了一步。

李继迁围攻灵州的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汴京。听说李继迁兵围灵州,赵光义当下就火了:这个李继迁真不知死活,在骚扰定难五州地区时,宋朝是能忍就忍。现在他却得寸进尺,兵犯灵州,这分明是要在大宋边境上燃起战火,挑战宋朝的底线。

于是,赵光义命令群臣商议对策。

但朝中的大臣们似乎又吵作一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每个人也都极力维护自己的见解。赵光义看着眼前这帮人争吵不休,甚至打起了哈欠,每次到了议定事项的时候,总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最终,各种意见归结起来,主要分为两派。一派坚持镇守灵州,因为灵州是宋朝边境重镇,一旦丢失,再要想夺回就困难了。况且灵州地理位置特殊,以此遏制住党项,非常有必要。另一派则认为主动放弃灵州是明智之举,灵州距离宋朝较远,粮草辎重运输困难,为了一个边境州郡而劳民伤财,会导致民怨沸腾。

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让人莫衷一是。赵光义觉得,存在两种观点不是好兆头,这说明人心不齐,于是只能停止廷议,隔日再议。对付李继迁的办法,一时半刻也没有研究出来。

事后,参知政事(副宰相)张洎坐不住了。他作为宰辅之臣,这时候必须站出来当这个出头鸟。尽管很多人都怕当出头鸟,可他不当谁当呢?

张洎给赵光义上书,劝谏赵光义放弃灵州。他还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李继迁率领的党项军是骑兵,机动性强,尤其擅长在旷野作战,宋军步兵主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即使宋军主动出击,也难以取得关键性胜利,理由是这些年与李继迁对峙的事实;其二,灵州地处偏远,道路崎岖,即使派出大军围剿李继迁,受地理因素影响,宋军也恐难以取得胜利;其三,自从宋朝与李继迁对峙以来,十几年间,灵州已经成为一片荒废之地,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为了一座空城耗费巨资去攻打,划不来。加之近年来辽宋关系紧张,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与辽国的对峙上。

还有些人上书提出放弃灵州,说打仗就要花钱。要花钱,就得增加老百姓的赋税,这无疑是劳民伤财,为了灵州这样一个地方委实不划算。

就在宋朝上下迟疑未决之时,灵州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需要抓紧时间补充。

这个缺口便是灵州守将侯延广不久前病故了。(14)侯延广一直镇守灵州,统兵有方,作战经验丰富。此前,李继迁不断骚扰灵州,就是因为有侯延广坐镇,让李继迁一点儿便宜都没占到。李继迁此时攻打灵州,想必也是听说了侯延广病逝的消息,趁着灵州没有守将,才大胆对灵州发动攻击。

这种情况下,宋朝就必须好好部署灵州地区的防御工作了。若灵州被李继迁占领,将损失惨重。况且,即使如张洎所说,灵州有诸多问题,但真要将灵州放弃,宋朝君臣还是有些心疼。古语说得好,祖宗之地,寸土不可与人。灵州可是一大片土地,若无缘无故放弃,赵光义自然成了无能之君,后世会用各种词汇来描述他这次舍弃祖宗家业的不孝之举。

最终,主张救援的声音占据了上风。赵光义已然决定营救灵州,那些主张放弃灵州的人,便缄默不语了。

这时候,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吕端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向赵光义提议,调动灵州附近的宋军,兵分五路救援灵州。只要这五路人马齐出,灵州之围自然化解。另一位参知政事寇准,也同意吕端的观点。最终,赵光义听从宰相吕端的意见,出兵五路救援灵州,逼退李继迁。(15)

不过,赵光义将吕端的意见稍微进行了修改。赵光义不让这五路人马都去解救灵州,而是只派了李继隆一支人马去营救灵州,其他四路兵马则去攻打平夏。因为平夏地区是李继迁的老巢,只要这四路人马去攻打平夏,李继迁不可能置大后方不顾,一味攻取灵州。说白了,这就是给李继迁来一招“围魏救赵”,群臣都赞扬赵光义英明神武。

于是,朝廷的旨意以最快的速度,下达给了朝廷拟定的五路兵马主将。随即,十州都部署李继隆出环州(今甘肃环县),容州观察使丁罕出庆州(今甘肃庆阳),殿前都虞候范廷召出延州,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出夏州,西京作坊使张守恩出麟州(今陕西榆林神木县)。

此时,灵州已经被李继迁围住。但宋朝派出的李继隆,却没有及时救援灵州。原来,当大军出动以后,李继隆觉得应该集中兵力攻击平夏地区,只要平夏被宋军攻破,李继迁就成了孤家寡人,到时候再由占据平夏的宋军去攻击,必能将李继迁一网打尽。

但其他将领还是担心,毕竟这样是违背圣意,这可是欺君大罪,谁能承担得起?但李继隆觉得,这件事他全权负责,不用担心违背圣意。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每次打仗,都需要前线将领根据战况,做出战略部署的实际调整。

众将只能听从李继隆的命令,反正李继隆是主将,等官家怪罪下来,自有李继隆担着,其他人不过是落实主帅的命令罢了。

于是,原本计划四路大军围攻平夏的行动,变成了五路大军共同围攻李继迁的大后方。

解围灵州的宋军,扑向了李继迁的老巢平夏,这让李继迁始料未及。此前李继迁已做好了与宋军援军打硬仗的准备,宋军若来,必然也是围攻他,逼迫他撤退,可谁能想到宋朝援军不但不救援灵州,反而去了他的老巢。

得到宋朝五路大军围攻平夏的消息,李继迁不敢有丝毫迟疑,马上从灵州撤军,回援平夏,灵州之围迎刃而解。

但李继迁与宋军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他率部对宋朝五路大军展开迎击。

刚开始的战役中,双方都有试探彼此的意思。在弄清楚对方的手段和力量之前,考量一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刚开始的几场战斗就有些松松垮垮,双方在战争中互有胜负。

最终,宋军与党项军在乌白池(今宁夏灵武东南)相遇,随即展开大战。这次,宋朝五路大军以绝对的优势压向了李继迁的回马枪。李继迁部不敌,败走。

宋军追击了一番,但李继迁的骑兵在行进过程中发挥了优势,宋军望尘莫及。他们回撤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宋军没有继续追击,而是主动撤回。至此,第一次灵州之战结束。

次年,雄才大略的赵光义因为箭伤发作,最终没有挨过病魔的折磨,驾崩了。皇位由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继承,是为宋真宗。这时候,盘踞在定难地区的李继迁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便故技重施,给宋朝上书,请求归附宋朝。此时,刚刚继位的宋真宗,虽然粉碎了王继恩等人的宫廷政变,但还没有稳固皇位。这种情况下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稳定四方,让他的统治有个过渡期。于是,宋真宗同意李继迁的归附请求,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但李继迁似乎也了解到了宋朝内部的不稳定,受任夏州刺史后,他继续在宋朝的边境上烧杀抢掠,不断挑衅宋朝的边境。宋朝对于李继迁这种反复无常的行径,选择了忍耐。

李继迁看到宋朝对他的不断骚扰行为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便变本加厉地掠夺,宋朝边境上时常燃起战火。那些边境百姓也都及时回撤到边境线以内,放弃了边境上的家业。

公元1001年初夏,此时的宋朝与辽国的战争也徐徐展开。整个关南地区,时常遭受辽军的侵袭。这种情况下,宋朝只好把注意力放在了与辽国的对峙上,暂时让定难地区的守将做好防御之策,不主动出击李继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此时,经过洗牌的吐蕃已诞生了新的六谷部长潘罗支。他请求宋朝加封,并希望宋朝出兵攻击李继迁。宋真宗采纳了潘罗支的建议。

吐蕃与李继迁的较量,就此展开。(16)

这时候,李继迁已经攻陷宋朝的清远军,率大部队在灵州集结,准备继续攻打灵州。灵州只有数千人镇守,灵州的知府是裴济。他马上组织人进行防卫,并派出了亲信前往朝廷报送消息。

战报犹如雪片一样从前线飞来。此时的宋朝内部,又出现了放弃灵州和死守灵州的两派。

坚持死守灵州派认为,灵州地理位置特殊,宛如一枚楔子,钉在灵州腹地,周围全是党项人。只要有灵州在,党项人就别想轻易围攻宋朝边境。更重要的是,灵州直通西域,是宋朝与西域的门户。灵州若失,势必会阻断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也会中断。右仆射张齐贤主张,无论如何都要守住灵州。

主张放弃派认为,灵州已是孤城,周围全是党项人,宋朝调兵不便,增援也很困难。要这样一座孤城实在没有意义,还不如将灵州之地的老百姓全部内迁,给党项一座空城。这样一来,即使党项人拿下了灵州,也等于一无所获,短时间内想恢复灵州的生机不现实。即使是宰相李沆,都认为主动放弃灵州利大于弊。(17)

这场争论,又持续了很长时间。看来皇帝不拍板,主动放弃还是坚持死守都只是朝堂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宋真宗决定守住灵州。如张洎所言,灵州是直通西域的门户,战争还没有开始就主动放弃,是为下策。争论了一番后,宋真宗终于下定决心,增援灵州。

于是,宋真宗拜王超为主将,张凝为副将,宦官秦翰为监军,统兵六万,远征党项,支援灵州。(18)这次,和上一次五路大军增援灵州一样,宋朝派出了主力部队。然而,事情非常不凑巧。李继迁围困灵州之后,便在1002年年初对灵州实施围攻之策,他似乎预料到宋军会来增援灵州。他汲取了上次被宋军袭击大后方的教训,命党项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灵州。

灵州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城池上的宋军士兵拼尽了全力,依然难以抵挡党项部队一拨又一拨的冲击。党项人死死围困住灵州,致使宋军的粮草不能进入城内。当时灵州城内的粮价与黄金一个价位,但依然没有粮食。灵州城的很多百姓都处于饥饿之中,士兵也食不果腹。(19)裴济被困两个多月,依然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20)三月初时,灵州终于被李继迁攻破,裴济英勇殉国。(21)

当王超率领的宋军到瀚海(青海湖)要道之时,派出的斥候传来消息说,灵州的城墙上已经插满了党项人的旗帜。此时的灵州,已经成了李继迁的大后方。那么,王超该怎么办?是继续攻击灵州,还是给朝廷上书,进一步征求朝廷的意见?王超选择了后者。如今的灵州,已经有党项大部队驻扎,王超的六万大军不见得能攻打下灵州。即使是眼前的瀚海之地,王超的部众都不见得能顺利过去。

李继迁为了让灵州彻底归属于党项,不久便改灵州为西平府,确定了灵州的地位。这一举措,宋朝难以预料。李继迁认为:“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莫知所备。”(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