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皇帝们没有自毁祖先的训诫,丧葬一直沿袭归葬祖茔并深埋草原的秘葬方式,因为他们有着蒙古人草原般宽广的情怀,有着崇拜祖先、追求宁静与自然的文化。
神秘的葬地——起辇谷,就是他们的宗族意志的直接表现。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大汗(皇帝)就确定了一处专门的葬地,这个地方的汉文名称,在元代的文献中叫起辇谷。
后来众多的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的考证得知,起辇谷具体的地理位置,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
事情还得从1227年夏天讲起。
这一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西夏境内的清水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临死前,他交代身边的文臣武将,审慎办理自己的身后事。他的下属们遵照他的遗命,秘不发丧,将他的灵柩运回漠北起辇谷。
为了绝对保密,护送灵柩的队伍见人杀人,见畜杀畜,一路上不知为此而残害了多少生灵。
灵柩运到了起辇谷后,大蒙古国举国为成吉思汗举行了规模极为盛大的哀悼仪式。男女老幼都匍匐于地,长久地为成吉思汗祈福。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俗,成吉思汗墓“不封不树”,待深埋灵柩之后,以万马踏平葬地,这就是“秘葬”。
据波斯人志费尼记载,墓中随葬品不乏金银和马匹,还有40多名盛装美女随葬。又据载,成吉思汗的墓地后来成为一大片树林,即使是那里的老守林人,也无法找到确切的埋葬地点。
同时,这里是蒙古人极为尊崇的“大禁地”(蒙语称为“也可·忽鲁黑”),由禁卫骑兵1000户巡逻守护。在“大禁地”的外围,有用无数箭杆插成的矮墙,严禁任何人靠近,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以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及拖雷等人,也相继埋葬在起辇谷。
元世祖忽必烈及其后的元朝皇帝,死后也全部遵从旧俗,由大规模的灵车车队护送北上,归葬于起辇谷。这些皇帝的灵柩由元大都(今北京)的北门健德门运出,汉族官员及百姓等,出健德门,祭奠之后,悲号恸哭,而后退回城中,蒙古官员人等护送灵柩向起辇谷而去,到了起辇谷,深葬平土之中,使皇帝与当初他赖以生存、成长的大草原融为一体。蒙古丧葬习俗,有明人叶子奇在其所著的《草木子》卷三《杂制篇》中说:“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这段文字是说,皇帝死后,运到起辇谷,将一巨形梡木锯成两半,将其中心掏空,空间与人的形体大小一样,然后,将人入殓两半木之中,用高质量的漆油刷一新,用黄金圈分三道圈紧,再深埋,万马踏平,等来日青草葱茏,与草原连为一体,周围的戒严方才解除,后来的人便不知确切地址了。
由于实行秘葬,至今考古界尚未发现蒙古帝王或贵族的墓茔,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元朝的这种秘葬习俗,让一切妄想盗墓之徒无任何可乘之机。所以,整个元朝帝王,对于盗墓者来说,是个很扫兴的结果。时至今日,尚未有任何关于盗墓贼盗掘元朝皇帝及贵族之墓的消息。只偶尔间有传言说,清乾隆与忽必烈皇后之墓有一段故事——
传言说,大清乾隆皇帝看到京西颐和园一带山清水秀,景色非常优美,且“王气”十足,便忽发奇想,思考着在那儿修筑皇陵。他派风水学家前去勘察,并调来大批工匠民夫。
工匠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大地穴。
大地穴全由神秘的大石块砌成,挖掘的工匠们还发现,有一石头大门竖在底部。
乾隆皇帝忙命令工匠们把石门撬开,但由于石门太严实,工匠们费了好大工夫才撬开了门前的挡门石,只见挡门石背面有一行文字,上写:“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皇帝大吃一惊,顿时脸色煞白,急忙命令工匠重新把石头砌好。
当天晚上,乾隆皇帝回到宫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地穴为元世祖忽必烈皇后的陵墓,这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才女,临死时,看中了这儿的幽雅环境,要求葬身在此,并预言:“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结果,真的应了这句话。
石板上的话,是用来威胁盗墓贼的,而乾隆皇帝正好是个崇尚神灵、讲究迷信的人,难怪被一句话给镇住了。
(1) 宋诸帝陵陵园内布局统一,一般主体建筑为陵台,呈梯形,围绕陵台四周,筑有神墙,神墙之内称上宫。上宫正北偏西处,则有自成区划的建筑群,称为下宫。上宫是清洁神圣之地,供帝王朝陵、拜扫之用,犹如陵主生前的宫苑禁地,一般人不得进入。而下宫是日常奉飨的地方,供宫人、陵使和卫兵等人员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