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黃昏。中國最早的關於黃昏的詩歌,大概是《詩經》裏的《王風·君子於役》: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詩經》中有很多很好的詩,其實隻要破除了文字的障礙,你會發現它表達的情感離今天的我們很近。
這首《王風·君子於役》講的是什麽呢?丈夫在外麵行軍打仗,妻子每天期盼她的丈夫回來。她說“君子於役,不知其期”,不知道丈夫什麽時候能回家。我們在《沙場與閨房》那一講裏講過邊塞詩和閨怨詩,講過征人婦的形象。其實從《詩經》開始,類似的形象就已經出現了。
“雞棲於塒”,塒就是雞窩。到了傍晚,天暗下來,雞回到自己的窩裏要睡覺了。“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夕陽要落山了,羊啊牛啊也從山坡上下來,回到了自己的圈裏棚裏。
她在講什麽呢?她在講雞、鴨、牛、羊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為什麽我思念的那個人還遠在天涯?
這首詩寫得很平靜。自然的一切都要安息了。萬物即將進入夜晚的寧靜時刻。隻有一個內心失落的人在自言自語:他什麽時候能回家呢?
從這首詩開始,和黃昏有關的意象就不斷出現在詩人的筆下。錢鍾書先生提煉出一個概念,叫作“暝色起愁”。一到了傍晚,到了黃昏,看到夕陽西下,詩人們的愁緒就紛湧而來。或者說,詩人們很喜歡寫黃昏,而詩歌裏的主人公在黃昏的背景下往往會感到哀傷。
我們會發現寫黃昏的詩句太多了。“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還有很多可舉的例子。黃昏和很多情緒都建立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