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百科大圖鑒

前言

字體:16+-

19世紀,在那個科技還不夠發達、科學知識體係還不夠健全的時代,博物學家們會采用圖譜的方式向人們傳遞自然科學知識。一本圖典,不僅需要畫者擁有高超的繪畫技巧,還需要博物學家擁有強大的理論知識,甚至他們可能還需要為此去遠航進行探險活動。

《通用博物學大詞典》(DICTIONNAIRE UNIVERSEL D’HISTOIRE NATURELLE)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誕生的。這本書由法國著名博物學家阿爾西德·夏爾·維克托·馬裏·德薩利納·奧爾比尼(Alcide Charles Victor Marie Dessalines d'Orbigny)和他的弟弟——法國著名植物學家、地質學家夏爾·亨利·德薩利納·奧爾比尼(Charles Henry Dessalines d'Orbigny)兩人共同完成,被譽為“19世紀最傑出的博物學百科全書之一”。全書一共有13卷,9000多頁,其中圖卷有3卷。

阿爾西德·夏爾·維克托·馬裏·德薩利納·奧爾比尼從1826年開始,用了8年的時間對南美洲進行考察,他回法國的時候帶回了超萬件樣本。在弟弟夏爾·亨利·德薩利納·奧爾比尼的主持下,從1843年開始,兩人在其他眾多科學家的幫助下,直到1849年才完成了這部傳世之作。

其中,圖卷裏的手繪畫作線條優美,色彩柔和,畫師對細節的把控更是精準到位,給讀者帶來了很強烈的真實感。在那個沒有數碼相機和電腦的時代,這樣的科學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將自然中的物種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麵前,大大增強了科普的趣味性和觀賞性,為當時的人們呈現出一個動人的自然科學世界。今天,編譯者為這些畫藝精湛的自然手繪作品配上了文字講解,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為讀者奉上一本別具一格的自然科普書。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編譯者根據生命樹將原書進行了新的排序,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在1837年畫出了生命進化樹的草圖。後來,隨著新物種的不斷發現和科學的進步,生命樹被不斷豐富、改進和精化。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曾經出現在生命樹上的物種已經滅絕了,所以生命樹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這隻是編譯者排序內容的一個工具。同時,由於年代久遠,原書中一些物種的拉丁文發生了變化,有的分類也發生了變化,還有部分物種甚至已經滅絕了,加上當時各種條件的限製,大自然物種數量又是如此龐大,原版圖卷中有些類別下物種數量有限,因此,本版書中,部分類別下的物種數量描述不多,部分現有的已知種類在本版書中並沒被提及,敬請讀者諒解。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