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征之分析(56)

字體:16+-

一、階基

階基為中國建築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漢代,未央宮前殿,“疏龍首山以為殿台”;“重軒三階”,文獻可稽。川、康諸闕亦有下以階基承托,階基四周刻作若幹矮柱及鬥者。畫像石中,廳堂及闕下亦多有階基,亦用矮柱以承階麵,柱與柱之間刻水平橫線,殆以表示磚縫。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極通行。

二、柱及礎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間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殺急。柱之高者,其高僅及柱下徑之三點三六倍,短者僅一點四倍。柱上或施鬥拱,或僅施大鬥,柱下之礎石多方形,雕琢均極粗魯。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為徑之三點一四倍,上下同徑無收殺。其上施大鬥一枚,其下以同形之鬥覆置為礎。出土漢墓磚中亦有上有鬥下有鬥形礎之圓柱或八角柱,殆即此類柱之磚製者,但較為修長,其高可及徑之五六倍。畫像石中所見柱,難以判其為方為圓,柱下之礎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將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漢代若果有此法,雖可使柱穩定,然若上麵重量過大或重心偏倚,則易使柱破裂,故後代無用此法者。

三、門窗

門之實物存者唯墓門。彭山墓門門框均方頭,其上及兩側均起線兩層。石門扇亦有出土者,均極厚而短,蓋材料使然也。門上刻鋪首,作饕餮銜環圖案。明器所示,則門框多極清晰,門扇亦有做鋪首者。函穀關東門畫石,則門之兩側有腰枋及餘塞板,門扉雙合,扉各有鋪首門環。明、清所常見之門製,大體至漢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狀見於明器者,以長方形為多,間亦有三角,圓形或他種形狀者。窗欞以斜方格為最普通,間有窗欞另做成如籠,扣於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處,為唯一之實例,其窗欞則為垂直密列之直欞。

四、平坐與欄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