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第七章 元、明、清

字體:16+-

第一節 元、明、清宮殿建築大略

元室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土,並迭西征,以展拓疆土,造成地跨亞歐之大帝國,華夏有史以來,幅員之廣,無有能逾此者。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複曰“中都”。四年(1267年),於遼金舊城之東北創置新城,始遷都焉。九年(1272年)改“大都”,“京城右擁太行,左挹滄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裏,十一門”(1)。

大都正南門曰“麗正”,其內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靈星門、門建蕭牆,周回可二十裏,俗呼‘紅門攔馬牆’。門內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繞橋盡高柳,鬱鬱萬株,與內城西宮海子相望。度橋可二百步為崇天門,門分為五,總建闕樓,其上翼為回廊,低連兩觀。傍出為十字角樓,高下三級;兩傍各去午門百餘步。有掖門,皆崇高閣。內城廣可六七裏,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樓……由午門內可數十步為大明門”(2),門後正中為大明殿,“殿乃登極正旦壽節會朝之正衙也;十一間,東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間,深二百四十尺,廣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寢室五間,東西夾六間,後連香閣三間,東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3)。“殿基高可十尺,前為殿階,納為三級,繞置龍鳳白石闌,闌下每楯壓以鼇頭,虛出闌外,四繞於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飾以起花金龍雲。楹下皆白石龍雲花,頂高可四尺。楹上分間,仰為鹿頂鬥拱攢頂,中盤黃金雙龍,四麵皆緣金紅瑣窗,間貼金鋪,中設山字玲瓏,金紅屏台,台上置金龍床,兩旁有二毛皮伏虎,機動如生”。“大殿寬廣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餘,房屋之多,可謂奇觀。此宮壯麗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誠無逾於此者。頂上之瓦,皆紅、黃、綠、藍及其他諸色,上塗以釉,光澤燦爛,猶如水晶,致使遠處亦見此宮光輝,應知其頂堅固可以久存不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