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第八章 結尾清末及民國以後之建築

字體:16+-

圓明園雖以歐式建築為點綴,各地教會雖建立教堂,然洋式建築之風至清中葉猶未盛。自清末季,外侮淩夷,民氣沮喪,國人鄙視國粹,萬事以洋式為尚,其影響遂立即反映於建築。凡公、私營造,莫不趨向洋式。然在當時外人之執營造業者率多匠商之流,對於其自身文化鮮有認識,曾經建築藝術訓練者更乏其人。故清末洋式之輸入實先見其渣滓。然數十年間正式之建築師亦漸創造於上海租界,洎乎後代,略有佳作。

清宣統間,建大理院於北平,規模宏大,為文藝複興式。雖非精作,材料尤非佳選,然尚不失規矩準繩,可稱為我國政府近代從事營建之始。至如參謀本部、財政部等官署,皆約略同時者也。

民國初年,北平正陽門甕城之拆除,兩側增辟門洞,但保存箭樓,作為紀念建築。由內務總長朱啟鈐主持其事,由瑞典建築師史達克(Stark)設計、監工,頗費慎思,為市政上一新獻。

至國人留學歐美,歸國從事建築業者,貝壽同實為之先驅,北平大陸銀行為其所設計。歐美同學會則就石達子廟重修改造,保留東方建築之美者也。民國十一二年(1922—1923年)頃,關頌聲自美國歸來,組織基泰工程公司,建樹於津、滬者頗多。其後留學生中學習建築者漸眾。然在此時,歐美建築師之在華者已漸著意我國固有建築之美德,而開始以中國建築之部分應用於近代建築,如北平協和醫學院、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成都華西大學,皆其重要者也。然而此數處建築中,頗呈露出其設計人對於我國建築之缺乏了解,如協和醫學院與華西大學,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頂而已。至如燕京大學,則頗能表現我國建築之特征,其建築師Murphy(1),以外人而臻此,亦堪稱道;然其所作南京陣亡將士紀念塔,則比例瘦弱,細節纖靡,而立塔地位未能選置高聳之處,而幽處山懷,亦其缺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