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史

第三章 兩漢

字體:16+-

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漢高祖(公元前202年)奠都長安,本秦離宮,城狹小,蕭何據龍首山岡建長樂;嗣營未央,就秦宮而增補之,六年(公元前187年)城乃成(1)。城周回“六十五裏”,每麵辟三門,城下有池周繞,“石橋各六丈,與街相直”(2)。城之平麵不作方形,其南北兩麵俱非直線。蓋營建之始,增補長樂、未央,城南迂回遷就,包括二宮於內,而城北麵又以西北隅濱渭水,故順河流之勢,亦築成曲折之狀,後人乃倡城像南北鬥之說(3)。

長安城內諸宮散置,有長樂、未央、明光、長信、桂宮及北宮六處;有九市、百六十裏、八街、九陌。市樓皆重屋,又有旗亭、令署、裏門、彈室之設。城中地廣人稀,故道、衢、裏、市均宏闊,而公卿田宅得求窮僻處,不乏城市山林之趣。宮闕之間,民居雜處,“又起五裏於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全城之布置,既未遵古禮對稱均齊之法,亦未若後代之有皇城宮城區分內外,實為曆代都邑之變體(4)。

蕭何營建長安,因秦故宮以修長樂,據龍首山以作未央。惠文景之世,均少增作。至武帝時,國庫殷實,生活漸趨繁華,物資供應與工藝互相推動,乃大興宮殿,廣辟苑囿。在長安城中,修高祖之北宮,造桂宮,起明光宮,更築建章宮於城西,於是離宮別館,遍於京畿。此後王侯貴戚更大治府第,土木之功乃臻極盛。

漢代之稱“宮”者,大都指由多數之殿乃至其他台榭閣廊簇擁而成之集體而言。全體之外,繞以宮垣,四麵辟門,門外更或有闕。宮垣之內,除皇帝朝會之前殿,乃綜治政事之寢殿,後宮帝後妃嬪寢處殿舍之外,尚有池沼樓台林苑遊觀部分。諸殿均基台崇偉,仍承戰國嬴秦之範,因山岡之勢,居高臨下,上起觀宇,互相連屬。其苑囿之中,或作池沼以行舟觀魚,或作樓台以登臨遠眺。充滿理想,欲近神仙。各宮之間,閣道之設,亦因台而生,綿亙連屬,若長橋飛虹,互相通達,以便行幸。秦、漢以來,園庭設計,蓋已與宮室並重,互為表裏矣。漢宮殿繁複之布局、嵯峨之外觀,實達高度標準,但其結構原則,仍以殿為單位,不因台榭相接而增繁難。元李好問曾述其所見曰:“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幹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誌不覺森竦。使當時樓觀在上又當何如?!”(5)此崇台峻基所予觀者對於整個建築之印象,蓋極深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