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啟示

字體:16+-

個體心理學的治療手法,是建立在其哲學假設的應用之上的。治愈精神官能症的關鍵在於,讓精神官能症者洞察自身錯誤,讓他知道自己采取的手法缺乏效率,並鼓勵他製定更好的目標,找出更好的生命風格。換言之,精神科醫師必須揭露精神官能症者深藏的秘密目標,讓他知道自己有支配的渴望,並且回溯潛意識模式的形成軌跡,找出他的統覺公式,再將這套公式套用在患者提供的自傳式數據中,以及他當前的目標與欲望上。最後,精神科醫師也要說服患者,讓他相信比起精神官能症帶來的虛構安全感,設定更多符合人性的目標,才能獲得更多身而為人的滿足感。而在對談過程中,精神科醫師應抱持友善、親切的態度,診療環境中應燈光明亮,不擺放沙發,也不該有催眠的意圖。

理解精神官能症患者在某個階段對童年境況產生誤解後,阿德勒學派的精神科醫師就要再度扮演患者母親的角色,補足她當年無法滿足或實現的部分。醫師展現堅定的善意、耐心與同情,借此贏得患者的信賴。患者再度經曆早年的自卑處境,但這次卻恍然大悟,發現原來自卑情結是來自對童年客觀事物的誤解,是主觀的、不必要的產物。這時,患者終於了解原來由人際情誼搭建出的堡壘,比孤立建構出的虛假高牆還強大可靠。

在分析與重新教育患者的過程中,阿德勒學派的精神科醫師會拿掉所有個人權威。這跟精神分析背道而馳:精神分析師要求患者全然服從,不允許患者運用批判思考能力。阿德勒心理學采用的再教育手法,其實就是要患者與醫生合作進行分析、研究。患者提供生命中的具體事跡與經曆,精神科醫師則提出解釋、給予鼓勵。精神科醫師會將自己在見解方麵的優越感縮到最小。精神科醫師如同稱職的教育家,會利用自己的角色來給予鼓勵,而不是羞辱學生。雙方會一起擬定新的目標,而這通常是通往人本主義的積極目標。同時,他們也會共同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個體需求、用來達成目標的新手法。通常在會談的前幾個小時,醫生就能稍微勾勒、分析出患者的情況,因此沒必要愚昧地仔細剖析已成事實的過去。畢竟模式一旦成形,挖掘往事的手法也隻會再次承認、證實模式的存在。因此,我們會利用更多時間,來將有價值的元素整合成更有效益的全新生命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