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关于股票的信息每天都满天飞,来源纷杂,内容真假难辨,但大多数都是“野史”。在所有信息中,只有上市公司的公告,是投资者了解这个公司唯一的正规窗口。上市公司的公告有以下几点逻辑。
1.公告真实、准确、完整
上市公司的公告,每一篇都要接受层层审批,董事会秘书(上市公司与证券交易所中间指定的联络人)要签字,董事长要签字,还要提前一天报交易所审批,并接受证监会监管。因此,上市公司的公告是最真实、靠谱儿的。
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字眼:“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以此承诺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上市公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以公告为准。”公司个体包括董事会秘书都不会对外做任何多余解读,因为任何回答都可能存在偏差,唯有公告是经过层层审核的结果,是最真实可靠的。
当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本身的承诺都具有可信度,这时候证监会的监管和审核就显得格外重要。
A股有个名梗,叫“獐子岛扇贝逃跑事件”。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2014年该公司在经过多年投放的高达8亿元的扇贝收获的季节,忽然公告:由于北黄海意外遭遇异常冷水团,扇贝“逃跑”,导致绝收。当时这条公告震惊投资者。证监会经过核查后,未发现有虚假问题。董事会也相应地做出了补偿,但投资者依然意难平。接下来的几年内,獐子岛接连用“扇贝逃跑”做幌子向投资者发出公告,致使这只股票臭名昭著。之后,证监会使用高新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借助卫星定位数据,确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账目存在虚假,于是做出严厉处罚。
当时,獐子岛公司也对外做了公告,内容如下: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随着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证监会的监管方式也越来越高级,执法也越来越高效、准确,监督上市公司的每一个公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度,为投资者保驾护航。
2.公告简单直白
上市公司会随时把自己的状态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于众,今天赚了多钱,亏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情。比如,对公司债务提供了担保或者反担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董事会对此的意见态度,独立董事的意见态度,这件事对公司的影响,投资者要注意什么,等等。所有公告都是能让所有人接受的大白话,即使不懂财务知识也没关系,公告会提供财务简报,写明有多少收入、利润总额是多少、净利润是多少等,让投资小白也能看懂。
3.公告不能作为唯一的投资判断标准
尽管公告真实、靠谱儿,能还原公司的现状,但投资者不能仅靠公告就对是否投资做出判断。公告发出时,信息已经发酵完了,所以就会出现“公告一出,好事已经变坏事”的现象。
比如,某公司公告的是一个利好信息。但在公告发出之前,有些人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信息,并做出了相应的投资调整。当公告发出时,根据我前面说的周期理论,这只股票有可能已经往下走了,这时候再根据公告来做投资调整显然无法获利。
投资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本质上是一个理解行业、认知碾压、寻找共识的过程。
你对行业的理解越多,你的投资判断也就越精准。比如,你要买獐子岛,你就得了解水产养殖行业,悟透其投资逻辑,这样你才能准确判断。
同时,你的认知还要碾压市场上80%的人才能赚到钱。投资市场流行一句话:所有人都只能赚到与自己认知相等的钱,即使天降财神,让有些人突然获得巨额财富,市场也有千百种方法剥夺他们的财富,直到财富与认知持平。这一点非常重要。
投资者如果仅靠公司分红赚钱,那不需要认知碾压,等着分红就是了。但在资本市场,公司的价值早就超越了分红的价值,赚的就是认知碾压的钱。
还是以獐子岛为例,证监会做出审核后,如果你判断有80%的人来接盘,这种判断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的话,那你就可以进行投资。这就是二八法则,投资市场只有20%的人能赚到钱,有80%的人亏钱。那80%的人要么信息延迟,要么判断能力弱,要么根本不懂投资,只会跟风,反正只要认知不够,就会成为别人的“韭菜”。
因为共识发生在80%的人身上,只有反共识,才能穿越周期,赚到钱。投资小白无法做到认知碾压,那也没有关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和市场反着来,和人性反着来,能够在流动性中做到反共识,那也能赚到钱。所以,看到公告之后,看市场的反应,再反向操作,就可以穿越周期。
总之,公告就是公司的一个简历,而且是持续更新的简历。在证监会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告,还原公司的整个发展状态、未来的战略方向等,依此做投资判断。对于不熟悉的公司,更要多看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