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葉聖陶點校版

二、王守仁

字體:16+-

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父名華,字德輝,成化辛醜進士,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守仁幼年讀書,問塾師說:“何為第一等事?”塾師說:“惟讀書登第耳。”守仁覺得疑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他的父親聽見了,笑說:“汝欲做聖賢耶?”年十五歲,遊覽居庸三關。邊塞的風物,防禦的設備,給予他深深的印象,因而引起經略四方的誌願。十八歲,謁婁諒於廣信。婁諒是一位篤實的儒者,給他講宋儒“格物之學”,以為聖人可學而至。於是開始做格物的工夫,遍求朱熹的遺書來讀。一天,忽然想起儒者所說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對著庭中竹子去“格”,要沉思出它的理。結果是一點理也沒有悟得,反而患了病。便相信聖賢自有定分,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改做辭章之學。二十六歲,再到京師。其時邊報很急,他受著影響,博覽兵家的書籍,但是不多時就煩悶起來,以為辭章藝能都不足以通至道;要想訪求有益的師友,又很少碰到。心頭鬱悒不得開展,舊病重又發作。偶然從道士談及養生,便想遺世入山。二十八歲舉進士,賜觀政工部。其時邊患很厲害,他上邊務八事,說得非常剴切。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奉命錄囚江北,多所平反。事罷複命,見京中一班舊友專治詩古文辭,互矜才名,因歎說:“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就告病歸越,築室於陽明洞中,行導引術。不多時悔悟說:“此簸弄精神,非道也。”重又屏去。可是學道的念頭並沒有拋卻,總想脫離世俗,飄然遠去,隻因舍不得祖母同父親,因循不決。好久,忽又覺悟,以為“此念生於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於是漸悟仙、釋二氏之非,回過來又想入世。青年期的王守仁,到這裏差不多成一段落。在這個段落裏,他努力地追求,總想得到個安身立命的所在,把全生命沉浸在裏頭。這樣厭倦了換那樣,那樣不滿足又另換一樣,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他樣樣都來。但是沒有一樣足以使他安身立命的,都隻報答他一個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