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傳

放棄“鐵飯碗”,繼續深造

字體:16+-

1982年,大學畢業的段永平,被分配到北京電子管廠。這個廠原本是1953年由蘇聯援建的電子工業部所屬的774廠,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重要項目。當時,國家在電子工業領域的投入達5.5億元,而北京電子管廠占了五分之一的投資。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廠,該廠擁有近萬名工人,競爭力很強。

雖然每個月工資隻有46元,但是段永平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認為這裏會給自己提供很好的發展平台。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北京電子管廠的產量和銷量快速萎縮,不僅僅是北京電子管廠,整個中國的電子產業都因為外國技術和產品的進入而遭受嚴重的衝擊。致命的是,國內一直很重視的電子管技術被更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取代,國內企業麵對外來技術喪失了競爭力。

1985年,北京電子管廠的產量相比於巔峰時期下滑了90%以上,工廠差不多有一年時間發不出工資。段永平看到了國內外的技術代差,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有心發揮自己的價值,想著有朝一日可以給北京電子管廠帶來一些變化,但是礙於內部僵化的管理體製,他根本無法施展才能。此外,很多年輕人都想著做一番事業,但是往往什麽也做不了,整個企業沒有什麽活力,他有些心灰意冷,很快意識到自己必須立即離開,以免後半生浪費在這裏。

其實,段永平當時完全有機會跳槽到其他公司,以他的學曆,在其他公司或者工廠裏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並不算什麽難事,畢竟在那個年代,大學學曆還是非常吃香的,良好的學曆以及北京電子管廠的工作經驗,都可以作為他謀求下一份工作的有利條件。但是相比於找工作,段永平似乎更加看重個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所以他很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北京電子管廠,繼續學習和深造。通過更高層次的學習,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於是,他重新拿起了書本,並拿出了當年高考的勁頭進行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段永平最終順利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主攻計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