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说过:“在自己的人生和工作中,自己有‘想要这样’‘想成为那样’的决心,就是要具备很大的梦想和很高的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拥有高目标的人,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功。只追求低目标的人,所得亦低。但是,瞄准高目标,需要相应的准备。以登山为例,登什么样的山、登山者所需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都不同。如果是登一座小山,那么着轻装,抱着郊游的心态就行。但如果要攀登险峻的高山,那么就需要相应的装备和精神上的准备。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也一样。如果自己设定了高目标,那么就必须学习、掌握实现这个高目标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设定一个高目标是稻盛和夫对自己、对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在他看来,高目标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动力和**,强化个人的能力,但高目标的目的是制造挑战,让自己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而不是制造压力和麻烦。所以稻盛和夫非常明确地说道:“给自己设立一个超出现有能力的高目标,竭尽全力在未来某一时刻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是相信自己未来的能力。这时需要的是让思维之火不停地燃烧,这样做不仅能获得成功,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高出现有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目标和愿景不同,愿景更具主观性,而目标必须更多地依赖现有的资源、能力、条件、机会来制定。目标是个人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要求,它离不开更为翔实且合理的战略规划。稻盛和夫在做出设想时非常大胆和乐观,但在具体制定目标时,他会相对谨慎一些,依据自身的能力制定目标。他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挑战,可以选择更好的发展方式。
比如在松风工业上班时,稻盛和夫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虽然公司糟糕成一团,但他同样没有信心去做出任何亮眼的成绩。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工作,他开始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主动研究新技术,不断给自己设定各种挑战,最终实现了技能上的突破,增强了“我能行”的信心。这一段经历,让稻盛和夫感触良多。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这也是他在创立京瓷公司之后,要求员工不断精进业务能力,不断在现有的业绩上实现突破,不断强化自己的技能的原因。
一开始,有不少员工颇显胆怯。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这些员工还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我没有学过,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所以我不行。”面对员工的这些不成理由的借口,稻盛和夫直接强调大家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不要害怕挑战,而要勇敢去面对和接受。他鼓励员工这样思考问题:“因为我没有学过,所以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但是,我有干劲,有信心,所以明年一定能行。而且就从这一瞬间开始,努力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术,将来密藏在我身上的能力一定能开花结果。我的能力一定能增长。”
挑战一直是稻盛和夫的人生主题。如果说工作就是修行,那么接受挑战就是工作中最大的修行。但所谓的挑战,并不是毫无限制地拔高目标,而是寻求一个合适的挑战标的。一般来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几个不同区域的目标。
第一个区域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往往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顺利解决相关的问题,一般不会遇到什么太大的难题。舒适区虽然可以让人更加放松,但基本上不具备什么挑战性,长时间处于这一区域,无法让人获得充分的成长。就像一个学会了函数和几何学的人,做小学数学题,基本不会有什么压力一样。
第二个区域是学习区。人们如果想要在这一区域获得发展,就需要接受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区域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难度有些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现有的能力,自己原有的技能和经验不足以支撑自己轻松应对任务,但由于超出的范围不大,只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还是有机会完成任务,顺利实现目标的。
第三个区域是恐慌区。这一区域的目标难度非常大,几乎全面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畴,人们几乎只有很小的机会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一区域,人们会感到无能为力,会对相应的工作任务产生恐慌和焦虑心理。
对于人们来说,应该想办法进入学习区,最好列出一个目标清单,每次设定的目标都比自己现有能力高一点,随着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能力值的提升,人们需要不断挑战那些难度更大的项目。这个区域往往可以展示出个人能力的极限,或者说比个人极限略高一些。在这一区域,人们会进入一种类似于踮起脚尖够东西的状态,或者类似于跳起来摘苹果的状态。他们需要不断督促和推动自己突破极限,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而这种不断追求个人能力极限值的做法,通常会有效激发出个人的最佳状态。心理学家常常提到一种绝佳的工作状态:心流。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挑战高于自身技能5%~10%的目标的时候,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这个时候,个人的工作状态最佳,个人能力会得到最大化地释放。
稻盛和夫也是这样去思考目标的设定的,在他看来,过低的目标和过高的目标都不适合个人或团队的发展。为了确保个人和团队拥有一个更好的状态,为了确保激发出更大的能量,设定一个略高于现有能力的目标,无疑会让人们进入更出色的工作状态之中,这是提升团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