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曾经说过,看一个男人未来是不是很有钱,只要重点抓住两个细节:第一,喜欢钻研的人容易获得成功;第二,踏实能干的人容易获得成功。稻盛和夫一直强调一点:伟大的视野从来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实现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一步步的积累才能完成。所以他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有些聪明人做事锋芒毕露、大肆张扬、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工作时难以沉下心来,总是想着走捷径一步登天,想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非凡的成功,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什么也做不好。
踏踏实实,这是稻盛和夫做事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资质平庸的人,稻盛和夫从小到大都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才智,他不仅身体不好,学习成绩也很普通,在就业方面也一直不如意,但是他却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这绝对不是天赋使然,而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促成的。“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直都是稻盛和夫身上最大的标签。他从来不是什么天才,甚至连聪明人也算不上,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懂得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下去。
他曾这样感慨道:“人应该有宏伟的梦想和愿望,这十分重要。然而,即使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在平时却仍然不得不从事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因此,有时候人们会因为‘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而倍感苦恼。
“但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取得辉煌的成果,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采取措施改良改善、收集基础实验数据、四处跑业务等工作。
“人生也一样。人生中并不存在喷气式飞机般方便快捷地把人送到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帮助你轻而易举地到达目的地。唯有像尺蠖一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向前走。”
这种感悟,在创立京瓷公司之后尤为明显。当时,稻盛和夫面临巨大的压力,他希望公司可以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行业翘楚,甚至为所有员工擘画了一幅伟大的发展蓝图,但考虑到公司的资源和技术,想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个目标并不现实。此外,员工需要着手解决一个又一个横亘在眼前的困难,需要在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持续突破。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巨大的挑战,毕竟谁也不清楚长时间在这样枯燥的工作中坚持究竟会起到什么效果,不清楚团队某一天是不是就会放弃。
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带领团队脚踏实地做下去,在枯燥的工作中一步步走下去,不仅自己需要保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还要带领团队也保持这种作风。稻盛和夫意识到,“一个人能做的工作有限,但只要团结众多志同道合的人,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他将这些想法反复灌输给团队成员,希望所有人都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想法,以便更好地统一作战。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稻盛和夫的想法是正确的,由于大家都沉下心来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脚踏实地,从小事情做起,从追逐小目标起步,一点点去积累,一点点去突破,终于使京瓷公司成长为世界级的大公司。
长期以来,稻盛和夫都以低调著称,很少发表什么高调的演说。尽管他一直强调要心怀远大的梦想,但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他更加倾向于低调、认真地执行,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态度上做一些调整。
——想要做到脚踏实地,就要杜绝好高骛远的现象。不要总是想着做大事,不要总是想着做那些难度很大的事,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需要从简单的事情着手,慢慢积累经验去做那些难度更大的事情。稻盛和夫非常注重对细节的掌控,要求员工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就是希望所有人可以保持认真专注的做事态度,先从小事做起。
——想要做到脚踏实地,就要杜绝贪功冒进的现象。当人们试图做某件事时,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规划,要确保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有充分的保障,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把握把事情做好,而不要盲目去做一些远远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同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按照既定的规划路线去执行,不要试图走跳跃式路线。稻盛和夫一直都在强调团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包含了前进的节奏,公司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逐步接受挑战,而不是选择做一些自己完全没法掌控的事,或者选择一些完全脱离掌控范围的目标。
——想要做到脚踏实地,就要杜绝走捷径的现象。许多人做事不踏实,不专心,缺乏耐力,遇事想着寻找更加简单快捷的方式,但走捷径可能会导致经验积累不足,忽略对风险的预判和控制,导致面临严重的失利。在这一方面,稻盛和夫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保持充分的战略耐心,慢慢积累经验,慢慢积蓄能量,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总是想着走捷径、靠运气,一切都需要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投入大量的努力来完成。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分内之事,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脚踏实地包含了对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是采取脚踏实地策略的基本目的,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无论是把握细节,从小事做起,拒绝跳跃式发展,还是避免走捷径,本质上都是确保风险管控的效果。一般来说,在保证工作态度的同时,可以设定一个监督机构,监督团队的运作,确保不会偏离路线。比如很多团队在制定策略和做出决策时,会想办法寻找一个保守派来“搅局”,给所有决策者施加压力和阻力,搅局者会不断提出各种反对意见,会指出决策中不完善的地方,避免内部出现激进的、狂热的状态。尽管这类人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正因为这种机制的出现,可以监督决策机构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