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企业家不同,稻盛和夫的成功并不在于某一种方法,也并不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他更多是靠不断更新和完善个人的生活理念。我们在分析西方的优秀企业家时,就会发现性格因素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像乔布斯、马斯克、贝索斯都属于个性比较鲜明的一类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性格特色和性格缺陷,争议也通常比较大。稻盛和夫与他们不一样,他更多地依赖哲学思维或哲学理念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对他而言,“修身”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他始终认为,只有在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时,个人才能在行为上有所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稻盛和夫一直都在成长,一直都在努力完善自我。事实上,稻盛和夫注重“修身”,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比如,在谈到稻盛和夫的哲学理念和人生观、世界观时,我们应该看到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稻盛和夫曾多次和他人谈到父母亲在他的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小学文化水平,但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给了稻盛和夫正确的引领。比如,母亲纪美18岁就嫁给父亲,还帮忙照看稻盛和夫两个尚未成年的叔叔,加上母亲一生中生育了7个孩子,身上的负担可想而知。但母亲从来不曾有任何怨言,主动担负起家庭重担,为人也非常善良勇敢,又善于变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相比之下,父亲为人虽然诚实正直,做事情很讲原则,但缺乏变通的能力。父亲早年经营一家印刷厂,效益还不错,但他对于形势缺乏判断,为人有些保守,母亲当时认为家里人口多,劝说父亲用挣来的钱购置房产,毕竟房产还是相对保值的,可是父亲却偏执地认为只要手上握有现金,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当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陷入萧条的时候,货币严重贬值,父亲手里的钱几乎变成了废纸,由于当初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家庭一下子陷入困境。但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父母身上的那些闪光点越是夺目。那个时候,母亲将和服拿到黑市上卖给农民,然后换取米粮养家糊口,确保孩子们不会挨饿。
不仅如此,母亲还经常想方设法帮助亲戚朋友,比如那个时候,父亲老家的一些亲戚经常会到街上叫卖蔬菜,然后将卖不掉的蔬菜卖给稻盛和夫的母亲,心怀悲悯之心的纪美希望亲戚早点回家,也知道亲戚将蔬菜挑回家的成本太大,于是心甘情愿地买下蔬菜。父亲有时候回家看见家里堆满了蔬菜,就会非常气愤地抱怨母亲买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但母亲下一次还是一仍其旧。
即便是这样,照常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母亲喜欢贪小便宜,让亲戚吃暗亏。对此,母亲从来不曾有过任何辩解。稻盛和夫知道,虽然由于家庭困难,家里的确需要购入一些更便宜的蔬菜,但母亲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贪图小便宜,而是为了降低亲戚们的损失。母亲的利他主义行为影响了稻盛和夫,并成为他日后的行为准则。
虽然父亲为人守旧,但父亲却是一个满怀正义感的好人。在上小学的时候,稻盛和夫遇到了一个嫌贫爱富的老师,这个老师对于有钱人家的孩子非常关照,也非常庇护,但是对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显得很刻薄,动辄打骂和侮辱。某一次,一名受到老师庇护的“乖学生”与稻盛和夫发生了冲突,老师将稻盛和夫叫到办公室谈话,结果被稻盛和夫当面批评嫌贫爱富,于是老师打了他几拳,还扇了他几巴掌,宣称他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坏的孩子。之后,这个老师又直接在稻盛和夫的毕业档案里写上“乙等”,试图影响其他学校对他的录用。
当这件事被父亲知道后,稻盛和夫忐忑不安,担心父亲会批评自己,认为自己在学校里胡闹,目无尊长。但出人意料的是,向来讲原则的父亲并没有责备稻盛和夫,而是当面称赞了儿子的做法,认为儿子的做法是富于正义感的体现,一旁的母亲也应和父亲,对儿子的勇敢行为深表欣慰。
在稻盛和夫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对他性格的培养、道德理念的强化、哲学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稻盛和夫的人格塑造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良好的底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不仅仅是我,促使我们每个人变成今天的根源,都早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而在成长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我们的父母。我自己也不例外,尤其是我深深敬爱的母亲教会我的事,时至今日我依然铭记在心。”
稻盛和夫的母亲纪美虔信宗教,非常注重自我修行,一直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并且努力压制和排除内心存在的恶念。比如,她经常这样告诫几个孩子:“你们都不是干坏事的孩子,但每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什么都想得出来,什么都做得出来,所以必须警惕。一个人的时候是最可怕的。但要记得,神和佛一直在看着我们,无论身在暗处还是哪里,都必须站得端行得正。即使独自一人,也一定要想着神和佛一直在看着自己,然后再行动。心中有疑惑时,也要告诉自己——神明在看着我呢,神明在看着我呢!”
母亲的教诲让稻盛和夫受用一生,他后来曾经感慨地说道:“母亲的教诲深深铭刻在了我心里。即使一个人独处时,我也没做过坏事,真是不可思议。”可以说稻盛和夫身上的善念与自律和母亲的教诲密不可分。
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阅历的提升,个人对工作、对人生、对世界、对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比如,他曾患上结核病,差点死去,这样的经历让他把人生看得更加透彻,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稻盛和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喜欢,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些精神特质。他努力追求人格的完美,坚持利他主义,抑制内心的欲望,将修心当成人生的要务。他早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本书使他很早就明白了因果关系,开始追求善心和善行,并且认为心存善念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中国明代后期的大儒王阳明,是稻盛和夫最崇拜的先贤。王阳明作为孔孟与朱熹之后的大儒,其所倡导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东亚,而稻盛和夫就是王阳明忠实的拥趸,在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理念中,处处可以看到阳明心学的影子,可以看到他一直都试图将王阳明的思想践行于现实当中。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是稻盛和夫家乡的先贤,也是稻盛和夫所崇拜的人。西乡隆盛非常推崇王阳明,而且在研究阳明心学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其为人清心寡欲,清正廉洁,主张“知行合一”,奉“敬天爱人”为其人生准则,始终强调领导者必须保持大公无私的心,必须学会舍弃自我,甘愿奉献自己而不求回报。如果认真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稻盛和夫基本上传承了西乡隆盛的衣钵,只不过稻盛和夫将其主要的哲学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稻盛和夫并不算是一个聪明人。在其初中、高中、大学时,他的表现并不出众,甚至经常考试不及格。他最初的梦想也只是当一个医生,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难以如愿。毕业后,他根本没有能力进入帝国石油这样的大公司,就差到黑社会事务所上班了。之后,他只能选择到陶瓷厂当工人,而且进入的是濒临破产的松风工业,这是一家被人戏称为“在这样的公司娶不到媳妇”的企业。可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最终成为“经营之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拥有更高层次的思维和理念——谙熟王阳明心学。稻盛和夫曾经直言不讳地声称,王阳明是他最大的偶像,作为王阳明的忠实拥趸,他一辈子都在贯彻和执行阳明心学的相关理念。
稻盛和夫先后创立两家世界500强公司,也是他践行阳明心学的集中体现。在总结这两家公司为何成功时,他非常自豪地说:“当初未意识到‘灵魂’的存在,只是觉得仅仅依靠‘本能’的损益算计,或仅凭‘感觉’‘感情’,乃至‘理性’,来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仍是不够的。最终必须以藏在‘灵魂’深处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作为判断基准,这就是原理原则。京瓷和KDDI有今天的局面,说到底,就凭这一点,并不复杂,更无高深莫测的东西。”
王阳明一生中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终极目标,稻盛和夫也一样,他的德行、他的功业、他的理念都在产生积极的影响。严格来说,王阳明的学说主要分为三个核心思想:“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强调的观点就是“心就是天道”。一切必须向内心求,人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内心痛苦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痛苦的,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来受罪的;内心光明的人,整个世界也就是光明的,他们觉得世界非常美好。稻盛和夫强调的修身修心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健康,更加强大,避免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德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即人们不仅要知道这个道理,还要在实践中去践行和验证它的合理性。有的人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从来做不到,或者说一套做一套,这些都是知行不一的体现。稻盛和夫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必须严格践行自己的哲学理念,他在经营管理企业的时候,完美地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概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稻盛和夫哲学理念的基本架构,稻盛和夫一直强调“作为人,何谓正确”,在他看来行善就是正确,保持善的动机,就是一种正确,所以他在其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才有了以道德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才有了利他主义,也才有了感恩之心。
在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属于开端和起因,“知行合一”是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致良知”则是一个根本目的。三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稻盛和夫也懂得将其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强调:做人要心存善念,要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种善念,达到修身修心的目的。
只有了解了稻盛和夫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思想的成长经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稻盛和夫为人处世的相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