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塞sài下xià曲qǔ

字体:16+-

唐tánɡ·卢lú纶lún

月yuè黑hēi雁yàn飞fēi高ɡāo,

单chán于yú夜yè遁dùn逃táo。

欲yù将jiānɡ轻qīnɡ骑jì逐zhú,

大dà雪xuě满mǎn弓ɡōnɡ刀dāo。

诗文大意

黑暗中大雁惊飞云霄,

单于要趁着夜色奔逃。

轻骑将士准备去追击,

哪怕大雪已落满弓刀。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边塞战场,月黑风高之夜。敌我两方军队正在对峙,突然,大雁慌乱振翅、鸣叫着冲上云霄,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敌人的单于要趁黑夜逃走了!”机警的将士凭着大雁惊飞做出了判断。

当然不能让单于轻松逃脱,将军一声令下,精锐的轻骑兵立刻集结。大雪悄然落下,落满将士的弓和刀,但他们毫不在意,充满信心地准备出发追敌。

——这情节也许是出自诗人的想象,但他确实曾从军出塞,对边塞战场有着真切的了解。

细品词句

这首诗是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组诗中的第三首,这位“张仆射”很可能是中唐名臣、名将张建封。张建封慷慨尚武、战功赫赫,本身也是一位诗人。卢纶本人也曾从军,因此他给这位“张仆射”的唱和诗雄壮豪放,充满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敌逃”。

第一句虽然也是写环境,却没有其他诗歌那种铺垫和预热,直接切入战场紧张的气氛。“月黑”自然是静的,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肃杀紧张,为敌逃、我追做好了渲染。“雁飞高”,一下就动了起来,因为黑、静,大雁惊飞的声音如惊雷炸响,战场局势瞬息变化。

第二句紧接首句,大雁惊飞瞬间,我方将士立即做出判断:敌人的单于要趁夜逃跑了!寥寥几个字隐含了许多内容:我方将士机警、敏锐、极有战斗经验,一听到雁飞立刻就做出判断和反应。同时,我方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对取胜充满信心,因此能确认:是敌人首领要逃跑。“遁逃”体现出诗人用字之精,“遁”除了逃避,还有隐藏、消失的意思,准确地点明单于要在黑夜的掩护下悄然逃走、消失在茫茫黑暗之中。

后两句写“我追”。

发现单于要逃,我方将士立即做出了决策,但第三句没写追击的过程,而是写追兵将发未发的瞬间,整首诗的节奏突然“缓”了一下,表现出将士们对“敌逃”早已做好准备,胸有成竹。“欲将”说明追击的军士正要出发,“轻骑”说明人数不多,也不需要很多装备,是行动迅猛的轻骑兵。追敌当然要够快,这表现出诗人对战场的了解,同时也表现出将士对取胜的信心。

第四句更是绝妙,在“缓”的基础上竟然“静”了下来。将士们集结这一刻,大雪已经落在他们的弓刀之上,可以想象,人的身上、马的身上同样落满了雪。他们军容严整排好队列,一言不发、一动不动,马上就要出发。我们常见古诗“以动写静”,这句却是“以静写动”,就像紧张的电影情节中,突然出现一个定格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出色的弓箭手,他拉满了弓准备射箭,大雪落在箭上、身上,他却稳如泰山、不为所动……我们必然相信:这支箭射出后会石破天惊、一击即中。诗中将要出发的将士,就如同将要射出的箭。

全诗二十个字,抓住战场的一个瞬间,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讲个故事

趣闻:关于《塞下曲》的科学“争论”

华罗庚先生是誉满中外的数学家,为我国的数学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罗庚先生也喜欢读唐诗,大概四十年前,他读过卢纶的《塞下曲》之后,却对这首诗的内容产生了数学家的思考:北方下大雪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大雁应该早就飞到南方去了,怎么会有大雁呢?既然月黑无光,又怎么能看到是大雁高飞呢?

对此,华罗庚没有想想就算,而是提出了“科学质疑”,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首小诗,用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朔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无高处,怎得见雁飞。”

华罗庚未必是真的要指出卢纶的错误,他的做法体现的是严谨的治学精神,鼓励年轻人多思考、多质疑,不要轻信古人和书本。

当时,郭沫若先生是文学泰斗,据说他看过之后,也回了一首诗:“深秋雁南飞,懒雁慢未随。忽闻寒流至,奋翅连连追。”郭沫若的回答更加幽默,而且构思巧妙。他的意思是:深秋大雁南飞,有的先出发,有的后出发,比较“懒”的大雁落在后边,但是寒流说来就来,北方深秋也会突然下大雪,这时北方仍有大雁高飞也是有可能的。郭沫若回答了华罗庚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算是替卢纶“开口辩解”。

大师的质疑精神吸引了青少年的关注,一位中学生对华罗庚先生的质疑提出了回答,他同样写诗表达自己的观点:“胡天八月雪,大雁未必归。月黑不见影,寻声知高飞。”他的意思是:北方地区深秋八月就可能下雪,这时大雁未必南飞,这个观点和郭沫若一致。同时他又说,虽然月黑的夜晚看不到,但是边境将士经验丰富,通过声音也能知道大雁高飞。

卢纶一定没想到自己这首诗在千年后会引起一场有趣的讨论,可惜他没有机会亲自参与了。华罗庚先生敢于质疑古人,而这位中学生敢于质疑数学大师,他们的“质疑精神”都值得我们赞赏。

学个成语

月黑风高(yuè hēi fēng gāo)

形容夜晚没有月光、风很大,比喻环境险恶。

出自元朝秦简夫的《东堂老》:“半席地恰便似八百里梁山泊,抵多少月黑风高。”

说段历史

说说历史上的“单于”

诗中提到“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原本的意思是“广大”。但在诗人卢纶所处的唐朝,匈奴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诗人在想象汉朝军队与匈奴作战;二是诗人以“单于”代称与唐军作战的敌方首领。

据传匈奴族与华夏族同源,夏朝灭亡后,夏朝的一部分遗民逃到北方,慢慢发展成匈奴这个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匈奴与秦、赵等国接壤,秦国和赵国军队能征善战,一直把匈奴的势力压制在中原以外。秦统一天下,匈奴被秦将蒙恬赶出河西走廊地区,当时秦始皇修建长城,主要也是针对匈奴。

秦末汉初,匈奴壮大起来,出现了第一代“单于”,被称作“头曼单于”。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叫冒顿,后来单于偏心小儿子,把冒顿派到月氏当人质,冒顿刚到月氏,头曼马上攻打月氏,想借机害死冒顿。但冒顿勇猛机敏,偷了月氏的良马,逃回了匈奴,之后他打败父亲,成了大名鼎鼎的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先后征服了二十多个国家,匈奴在他统治下迅速壮大,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成为北方草原最强大的国家,对刚建立的西汉造成了极大威胁。汉高祖刘邦曾御驾亲征,冒顿指挥大军,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了七天,最后刘邦用计才逃脱。

此后双方“和亲”,西汉把公主或其他汉家女子嫁给匈奴单于,暂时实现了和平。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大起来,对匈奴展开连番攻击,此时伊稚斜单于在位。卫青、霍去病先后收复河南地区、河西走廊,最后,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匈奴左贤王,封狼居胥,匈奴一时无力越过大漠南下。

除了军事进攻,汉朝还展开外交攻势,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西域各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匈奴又发生内讧,甚至同时出现五个单于,开始走向衰落。

后来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归附,北匈奴郅支单于被汉将陈汤击杀。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贡,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赐之,这就是“昭君出塞”。

王莽篡汉之后,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把匈奴分为十五部,强立十五个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这激起匈奴的不满,战火再起。

东汉初期,匈奴又分为南、北两部,同样是南匈奴归附东汉,北匈奴不服。经过连年征战,北匈奴在东汉、南匈奴、鲜卑族的各方打击下终于溃败,西迁远去。

南匈奴一直臣服于东汉和三国时期的曹魏。直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建立了汉赵、北凉和夏几个国家。一开始他们的首领自称“大单于”,等建国称帝以后,纷纷汉化,单于的叫法也慢慢消失了。这几个国家延续的时间都不长,匈奴慢慢融入其他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在匈奴渐渐退出历史的东晋时期,一个“匈人”帝国却横扫欧洲大陆,他们的首领阿提拉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作“上帝之鞭”,有人怀疑他们就是匈奴的后裔,因此又把阿提拉称作“最后一位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