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ɡ·陆lù游yóu
三sān万wàn里lǐ河hé东dōnɡ入rù海hǎi,
五wǔ千qiān仞rèn岳yuè上shànɡ摩mó天tiān。
遗yí民mín泪lèi尽jìn胡hú尘chén里lǐ,
南nán望wànɡ王wánɡ师shī又yòu一yì年nián。
诗文大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东流汇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高耸触碰青天。
胡虏压迫下中原人民流尽泪水,
向南方盼望着王师一年又一年。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平生的最大志向就是投身抗金大业、恢复中原,但心愿始终没有达成。岁月蹉跎,诗人已年近七旬,而北方地区被金人占领也已经近七十年了。
此时诗人居于山阴故里,他的志向和信念依然未改——向往着北方的大好河山,惦念着中原的同胞民众。随着年老体衰,“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他的心情越来越焦虑,备感煎熬。正值初秋,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将晓之时,诗人仰望天空,遥想中原,怅恨难消,写下两首诗抒**怀。
细品词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诗名比较长,清楚地记录了诗人写诗的环境、地点和目的:秋天的夜晚,即将破晓之时,他走出篱门,迎面感受到凉意,有感而发。陆游创作的是组诗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前两句写景,但写的不是诗人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景,甚至是诗人从未领略过的河山风光。在这秋夜将晓、四处无人之时,诗人步出篱门,眼望银汉西沉的天空,心却已经飞向北方。前两句对仗工整,“三万里河”“五千仞岳”,一个是横向的奔流不息,一个是纵向的高峻挺拔,两个夸张的数字显示出黄河的磅礴、华山的雄浑。如此壮美的北地江山,竟然沦入敌手,当然让人感到无比惋惜、愤慨。
后两句进一步抒发惋惜、愤慨之情,视野转向北方的人民。第三句,“泪尽”包含着无限辛酸,“靖康之变”后,北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沦为奴隶,卖儿卖女,六十多年过去了,几代人的眼泪都流干了。金人善于骑射,“胡尘”可以形容战马扬起的灰尘,说明北方民众处于金人铁蹄践踏之下,也写出了视线被隔绝、联络被阻断的感觉。因此,第四句中,“遗民”盼望南方的“王师”收复北方失地,一年又一年,这是北方民众的一次次的盼望和一次次的失望,也是诗人心中一次次的渴望和一次次的失望。
这首诗苍凉肃穆、悲壮深沉,是诗人的感慨和叹息,更是热切的呼吁和呐喊,诗人虽然失望,但仍未绝望,他依然希望能代北方壮美的江山和凄惨的民众发声,盼望南宋当权者能觉醒,重拾收复河山、拯救苍生的志向。
讲个故事
“打虎英雄”陆游
虽然陆游的诗沉郁豪壮,但我们总觉得他是个郁郁寡欢的文弱书生或老夫子。其实,除了辛弃疾,陆游也是南宋时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相传他年近五十还曾奋勇“打虎”。
据说,当时陆游四十七八岁,正在四川南郑的幕府中任职。有一次,他外出公干,“夜宿沔阳驿,朝饭长木铺”,晚上住在沔阳驿,早晨出发,到“长木铺”用餐。正逢雪天,陆游得知这里的北山虎患严重,恶虎甚至“食人不知数”,当即带领三十多人,上山打虎,为民除害。他们将恶虎赶出山林,受惊的恶虎像人一样立了起来,同行的人吓得不敢动弹,陆游手持长戈上前,迎着恶虎奋力猛刺,“吼裂苍崖血如注”,终于消灭了这只恶虎。后来,陆游在一首诗中回忆了这件事,他还写道:“南人孰谓不知兵?昔者亡秦楚三户!”
陆游生在浙江,浙江在古代是越国、楚国之地,所以浙江人是“南人”。当时有北人比南人更知兵善战的说法,而陆游却用打虎的经历说明:谁说南人不知兵呢?当年可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啊!
陆游打虎的故事是否可信呢?当时金人南侵,许多有志报国的年轻人不只要学文,也要习武,因此常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大词人辛弃疾勇武盖世,一代名将岳飞也是位词人。
陆游诗中说自己“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还说“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青壮年时,他也时时做好了投笔从戎的准备,可惜没能得到大展身手的机会。由此可见,是否亲手刺虎姑且不论,陆游应该也是一位文武兼资的好男儿。
学个成语
望眼欲穿(wàng yǎn yù chuān)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殷切、急迫的盼望。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说段历史
简说“金朝”
诗中讲到北方中原地区的“遗民”处于“胡人”统治之下,期盼南宋“王师”北伐。诗句中的“胡人”指的是建立金朝的女真族人,他们生活在东北地区,本来以渔猎为生。一开始,女真族人被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统治,大辽统治者不停地索取贡品、欺凌女真百姓。后来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聚合女真各部力量,开始反抗辽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大金国,继续“灭辽之战”。就是在这个时期,北宋与金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国。但宋与辽作战时屡屡失利,金却势如破竹,最后辽的“五京”都是被金军攻下的。
阿骨打去世后,金太宗即位。金灭辽之后,发现宋比辽更富庶,而且朝政腐败、军队羸弱,就挥师南下,发动了“靖康之变”,攻下北宋首都汴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此时,金国本身还是奴隶社会,不懂得如何治理原来宋朝的土地和人民,他们就从投降的汉人中选择听话的,扶植起“傀儡政权”,替他们进行统治,先是“伪楚”,后是“伪齐”。
这些投降的汉人卑躬屈膝,尊称金国皇帝为“父皇帝”,还大肆替金人敛财,欺凌自己的汉族同胞。“伪齐”士兵挨家挨户搜刮粮食和钱财,百姓们被逼无奈,只能卖儿卖女,结果他们又增加了一项“买卖子女”税,就连金人看到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这个阶段“遗民”的生活自然是无比痛苦,“遗民”肯定盼望着宋朝的“王师”归来。
民怨沸腾,四处起义,如辛弃疾,就是在这个时期奋起反抗的。金人不断学习宋朝的制度,等他们认为时机成熟,就废掉“伪齐”,自己实施统治。
一开始,金人视汉人为奴隶,残酷压迫,后来发现这样做始终不能进行有效统治。金国皇帝开始全面学习汉人的治国方法,恢复科举、减少赋税,政权逐渐稳定下来。到了金世宗、金章宗的时候,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治世”局面。这个时期,汉族“遗民”们对无心进取的南宋朝廷已彻底失望,也就慢慢接受了现实,基本上不再指望“王师”北上了。
过上了好日子的金国统治者也无心再进取,军事逐渐荒废,对付南宋还可以,对付新崛起的北方民族就力不从心了。加上黄河的泛滥,金朝国势开始衰退。
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蒙古崛起之后,南宋又和蒙古结盟,约定共同灭金。1234年正月,金哀宗在蒙古军队攻击下,被围困在蔡州,匆匆传位给金末帝,蔡州陷落后,两个皇帝一个自杀,一个被杀,金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