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

云态度,月精神

字体:16+-

/吕 麦/

1984 年,陈道明因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中的青年溥仪一角,而一举成名。此后的《围城》更是令他囊括了多个表演奖项,奠定实力派地位。近年,《康熙王朝》和《黑洞》等电视剧的热播,陈道明再创事业高峰,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然而,在缤纷的娱乐圈,陈道明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演戏之余往往深居简出。即使不得不参加一些公开的宣传活动,也是惜字如金,身上流露着一股圈内人少有的文人“清高、孤僻”的气质。于是,“孤芳自赏”、“高傲冷漠”这些词,就成为一些人对他性格的描述。

1971 年,“上山下乡”的陈道明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天津人艺。那会儿,他只能饰演一些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一次,剧组安排他在最后一场戏里,演一个匪兵。动作是:从左边幕条跑到右边幕条;台词是:“快跑,他们追上来啦。”因为只有半个脸对着观众,所以他化妆时,就消极怠工地化了半边脸。结果挨了一顿狠批,产生了不满和抵触情绪,一度想改行。

年轻倔强的陈道明终于没有改行,他觉得不能这样灰溜溜地逃跑,一定要像模像样地站在台上,演上像模像样的角色。1978年,他考入央戏。1984年刚刚毕业两年的他,凭借电视剧《末代皇帝》一夜成名,生活从此变得喧哗、纷繁起来。虽然,在圈子里,他有几个谈得来的朋友。可滴酒不沾,疏于交际的他,一上酒桌,总觉得是一种煎熬。当某些“大腕”喷着酒气,一个话题反复对他说教五六遍时,他心里涌起莫名的厌恶、烦躁和愤怒。

1990 年,他又把钱钟书《围城》中,那个玩世不恭、怪癖难测的方鸿渐演绎得入木三分。然而,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陈道明,却几乎回绝了当时所有的片约和商业邀请。他“要独处,要自我净化、自我**,要在独处中安安静静地思考生活”。

由于这样格格不入的个性,接下来的六七年里,陈道明门庭冷落,演艺事业陷入低谷。期间,每当情绪低落、心理有压力时,他就用“二半吊子”的水平弹奏钢琴。钢琴前的那扇窗,只看见蓝天。他用琴声和音乐作为情绪的输出口、用琴声跟苍穹聊天……远处,湛蓝的天幕下,不知道是谁,正用纯白的云彩,描绘着一幅美景。仿佛在说:“你说的,我听到了。”他的心态逐渐平顺,变得不焦急、不烦躁也不郁闷。有人说:“有志者失意时,重新审视自己,不肯弯下高贵的身脊。失意的同时珍惜了自己,也就是重新走向成功的开始。珍惜自己的自尊、自信、自强,生活也会珍惜你。”

2000 年,沉寂已久的陈道明没有被人遗忘,他出演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再次引发了收视狂潮,他再次站在了事业的巅峰。2002年的电视剧《黑洞》中,陈道明又给人们带来一个中国电视史上全新的“忧郁的犯罪分子形象”。作为出演的第一个反派角色,陈道明相当地投入,参与了大量的前期创作,甚至自己撰写台词。他用自己的身心、灵魂,演绎出聂明远独处时,柔软、淡泊、本真的心境:他在散发着书香气的房间里,陶醉地拉起小提琴,古老轻扬的音乐,水一样涤**、抚慰着他那不安、世故的心灵……这样一类角色是陈道明特别擅长扮演的。他们外表冷静睿智,内心却充满了纠葛。这,何尝不是他本人内心的写照呢?这么多年的磨损下来,要做到完全的清高似乎不太可能。但是他却苦苦坚持着自己处事的原则和个性的底线。从艺30 多年,凭着精湛的演技和超高的观众缘,有人多次请他出任导演,但均遭他拒绝。他冷静地说:“我不善交际,所以做导演不适合我,况且我不想那么累。”

陈道明,宛如一棵宁静、沉稳的古柏,华盖如荫,势头健旺,却低调宁静、毫不张扬。他说:“眼下,我将正步走变成齐步走,过去我可能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现在,希望变得更自我、更闲散一点。六十岁以后,我将齐步走变成散步。”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快乐呢?宋代词人石孝友云“云态度,月精神”——云,形态洒脱、飘动,不拘一格;月,心境淡泊,不拘晦朔,光含万里,不弃暗夜。当他扬“新月”之弓时,如“眉生阔水”。当他遇“满月”流华时,却又依然“色明如素”。智者,不光是需要金戈铁马式的进取姿态,也苛求淡泊温婉的心境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