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個荷裏活

終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字體:16+-

比之歌壇的損失慘重,香港影壇稍可聊以**。畢竟倘若單論在金像影帝影後這個群體中的地位,張國榮和梅豔芳並不拔尖,各自隻有一尊小金人在手,比之為數不少的兩冠三冠甚至四冠五冠在手的各位同仁,他倆於金像獎上的成績簡直算得上寒磣。

香港影壇還有很多人才。

然而,或許是冥冥天意,2003年依然成了一個分水嶺。這一年,香港影壇不僅失去了哥哥和梅姐兩位風華絕代的人物,還有幕後的特技英雄,同時還是編、導、演全才的柯受良。

台前幕後頂級巨星的離世,幾乎就此標誌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另一個時代拉開了序幕。

第二十二屆金像獎,唯一可與《無間道》爭鋒的那部電影,主演依然是金像獎再熟悉不過的張曼玉、梁朝偉,導演卻不再是金像獎熟悉的徐克、王家衛,而換成了內地的張藝謀。

《英雄》,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大片,無論你怎樣評價它,說是張藝謀跟風之作也好,墮落之作也罷,都改不了一個事實:它是第一部由內地導演在金像獎上搶下七尊小金人的電影。

如果說在這一年於獎項和票房上雙雙奪冠的《無間道》是純正港式大片的末路絕響,那麽在這兩方麵都敬陪次席的《英雄》便標誌著內地和香港合拍大片的序幕由此拉開。從此之後,金像獎便成了純正港式小品與合拍大片爭鋒的擂台。而作為裁判的金像獎評審,微妙的一點拉偏架心態總會在結果中露出些許端倪。

2011年,金像獎三十周年的時候,台上有三個司儀:毛舜筠、鄭丹瑞、穀德昭。他們問台下觀眾:“有多少已經為香港電影奮鬥了三十年的同仁?請舉手。”

密密麻麻的手臂豎起,包括台上全部三個司儀。

人生有幾個三十年?這無疑是極令人動容的一幕,卻又無法不令人欷歔。今天仍在為香港電影的榮光奮鬥著的,竟然還是三十年前那批最早打江山的人物。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