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走日本

第二章 文事清流

字體:16+-

雙語寫作是如何影響我的思維的?

毛丹青講演稿

北京大學外語學院語言學沙龍第357 期北京大學化學北樓120 室

2004 年2 月17 日(周二)PM 2:40—4:00“寫”與“說”

運用兩種語言寫作是一個獨特的領域,這個領域有很強的人文性,但不寬泛。“寫”跟“說”不同,前者是一個凝重而思考的過程,後者是迅捷而快速的反應。“寫”幾乎沒有參照物,除了作者的一副麵孔,一張嘴巴,如果麵對鏡子,映照出另一個,還是自己,伴隨自己的就剩下孤獨了。“說”有豐富的參照物,除了對象人物的表情,哪怕是一股吹來的風,一絲飄來的雨,都可能影響說話人的情緒,讓他或她的聲調發生變化,用詞也可能有所改變,或悲或喜,或怒或怨,情緒受到波動,所以“說”比“寫”更富有**,更有隨機性,也更難控製。

“寫”是自我敘述,每位作家對這一感受都不陌生,如果這個說法能被大家接受的話,那用兩種語言寫作的人更有加倍的體會!

語言的震變

我不是學者,所以無法用學術上的說法界定這一個概念。所謂“震變”是指一次突然的變化,近似飛來之筆,這與“裂變”不同。“震”

應該是地震的“震”,1995 年我在日本經曆過阪神大地震,當時有一種現象叫“泥漿化狀態”。這是說圍海造田後,在人工島上建造的高樓一經地震,其底層會冒出大片大片的泥漿,非常細也非常均勻,讓人驚歎。我現在一邊想起當時的情景,一邊考慮一個人用兩種語言寫作的問題。我感覺自己的外語,或者說“非母語”就很像人工島上的高樓,母語就是周圍的大海,而“非母語”則是經過人工的注入,刻苦努力的後天學習才構築起來的。終於有一天,突然發生了語言震變,母語與“非母語”之間竟然成為“泥漿化狀態”,這也可說是我的一次突然領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