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特殊生存资料与日记范本——《利欲门》

字体:16+-

文/何小东(报社记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很高兴看到韦一的《利欲门》,这相当于是来自社会“沉默大多是数”的生存实录报告,作者从侧面反映了这二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对一些小人物的影响。这和记者调查记录是有所不同的,记者只是间接经历者,大多听从第三方所说,还有一个也是主要的,记者在反映一些“特别的真实”时,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真实”而是“处理后的真实”,主要原因是领导在对一些特殊报告审核时,会对他个人前途、利益、良心、社会主要价值观上做个比较大的考虑与取舍。而作者完全不必理会这些,他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以小说这种文体来反映他们真实的声音,他不用顾及太多,只需反映那种原生态的真实,忠于来自自己内心的呼喊。另外,小说没有那么多的局限性,这都是报告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的童年时代、看《古惑仔》并拉帮结派、模仿类似生活的中学时代,谈过一场青涩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当他的同学大多进入大学时,以“洛非”为代表的一群人却在这个时候与他的同学们形成断裂与分离,他们流入社会,为了生计,而他的另一批同学跨进大学。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跨入信息新时代,那些进入大学校园里的80后,有的彰显个性,有的刻苦学习,有的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将会成为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的将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再次发生断裂与离支。毫无疑问,国家一个大的时代格局变化都将会影响着一大批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裕,国家精神也开始逐步贯彻与渗入。在《利欲门》的文中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对比——“我记得所读中学那些拉帮结派,忙着‘斗争’与‘自保’,有些同学的抽屉里还藏着刀,还有些革命造反的感觉。同学们都很佩服那些能敲诈的,能敲诈表示‘混得开’,‘混得开’是很体面一件事,所以很多同学敲诈并不是为了钱,而更像是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通常是找兄弟用拳头说话,自信拳头可以打破所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可在几年后,作者再路过他当初就读的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是“一片和谐”与不少挂在学校门口、代表“校园荣誉”的牌子。

从《利欲门》里不少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物质消费水平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的进步。

《利欲门》作者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的书,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情节丰富,细节感人,涉及面广,带有特别的时代烙印,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特大洪灾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我们多灾多难的国家,一路变革,一路发展,逐步完善,逐渐富强。小说都有提起或带过,我们也能看出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大事件对他们的改变。

另作者对酒吧、娱乐城、山场、煤场、黑工厂等特殊场所都有深刻的感受与记录,这对于时代记忆都是些挺珍贵的资料、有如提供了新的日记范本。

《利欲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文/醉红颜(作家出版《白天说谎夜晚陶醉》)

韦一曾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文字是记忆的坟墓/当你翻开此书/就如/打开一座幽邃的坟墓/总有一个冤灵能让惊魂颤栗/总有一段情感能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感觉能让你突然悲怆起来。”我认为这段文字用在《利欲门》里再适合不过了。这正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利欲门》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逃得过很多东西却逃不过善良。

这句话是伊蓝写信给洛非时说的,正是洛非的善良打动了她,以至于伊蓝真正地爱上他。被善良打动的人往往都是善良之人。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真不好说,我有一个当幼师的朋友告诉我,她见过一个三岁的小孩无私地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给另一个小孩玩,看到对方开心她也特别开心。也见过另外两个小孩一起在吃相同的零食,你走开一会儿就会发现一个小孩会去抢另一个小孩的零食,事实上他抢到也吃不完,但是他抢到了对方的零食,看对方哭,他就特别兴奋。孩子是善本性大过于恶本性还是恶本性大过于善本性,后天环境与他身边人对他的影响同样重要。就如文中的洛非与林辉,两个人都是善良的孩子,洛非因为从小受他爸爸教他读了许多类似《增贤广文》《三字经》《千字文》《朱子治家》等书,这些书也直接影响了他,以至于他无论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总很快回归到善良本性。

有这么一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请你相信,第一次说这句话的人一定都是善良过的人,或者他在“无数次的”善良“却发现自己总吃了善良的亏”后才说出了这样的话,从而演变成另外一种人。林辉原来也是善良的孩子,很有同情心与悲悯心,但是因为在拘留所遭遇其他犯人的折磨,出来后就变了个人似的。他不会再主动对他人示爱与示好,所以,后来他的善良有选择的,对陌生人不信任,没有同情心,欺骗他人成为习惯,偶尔说句真话都觉得不好意思。对仇人心狠手辣,但对他爱的人却足够的无私——他是个坏人,但是把所有的好都给了他爱的人。正如韦一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多所谓的坏人并不是原来就是坏的,要不是别人伤害了他,就是生活伤害他。被伤害后他就走入到一个模糊界点,有的人是因为自己被人伤害过觉得痛苦,所以他不想再让别人受相同的伤害——心中的善战胜了恶。有的是因为自己被别人伤害,伤害别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了,甚至带着仇恨变本加厉,那是心中的恶战胜心中的善吧?”

洛非与林辉不管是辍学在外面生存还是在娱乐城,他们总会有江湖人物打交道,林辉后来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江湖人物,他在江湖中如鱼得水,在他混迹江湖时,你在他身上看不到生存有多难,日子有多苦,他不是花天酒地就是做着他的“大生意”。甚至他在说起他在越南黑道上的人因为利益枪战时,也毫无畏惧之感——就如一个军人,在说上战场上的事,天性冒险,死在战场也在所不惜,林辉的战场也就是他的“大生意”。

洛非显然是不适合在江湖上生存的,他优柔寡断、心慈手软,他有狠过一次,那一次欢子使诈套他的话,然后再用他们的对语录声要挟他,他就是一边在敬欢子酒时,一边等对方失去防备时用酒瓶向对方的额头砸去,然后拿回证据。那一次如果不是林辉,显然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林辉虽然心狠手辣,但却还不至于信仰缺失,他也一直在给自己找信仰,比如拜关二哥,手捧《圣经》,还懂得给自己找信仰的人通常不会坏到哪里去,林辉也同样如此,他放过了一次跟了他很久的陈寒,他被陈寒举报,他的合作伙伴欢子被抓到,牢底坐穿,他要不是事先有准备肯定也得丢了性命。

善良——在充满欺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江湖场上是很危险的品质。所以,善良品性又不够果断的洛非在这条道路上是充满艰辛的。

韦一的《利欲门》我看了两次,第一次是几年前,只有六万字,当时名字叫《刀刃上的舞蹈》,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第二次文章二十五万字,我是看了两天才看完的,对着电脑看,眼睛都看疼了。

下面是我摘录洛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和大家分享下。

洛非最初生活在乡村他说:“每当我踩在坑洼的泥土路上时,我就莫名地愤怒,我渴望可以像刀子一样插入城市的心脏,做那真正的主人。”在社会上格格不入时,他是这样安慰自己的:“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什么样的结果都是结果”“挺住意味着一切”“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说:“我有过许多梦想,我的梦想大多都是在追逐中破灭,破灭后又重新树立一个梦想,有的梦想成真了,我竟然没有那种意外的狂喜与满足,但是我仍有新的梦产生,有的梦宛如身体里的细胞,在没有觉醒就已经分裂。”在他失手杀人,逃亡到小山沟时,他写道:“我躺在水里,水以温情脉脉的柔情接纳了我,月亮隐归于乌云里,天空是空无一物的灰白,如果一直黑暗该有多好,在黑暗的屏障里我心情会有短暂的放松,在放松的片刻我不经意地想起了许多事,我想起了伊蓝,想起了可芯,可芯是否正伫立在窗口凝望着不远处的十字路口在等着我的归回?在回忆中我对往日认为单调枯燥的生活也充满无限眷恋。”在女友有很多钱,而他自己却没有钱时,他说:“强烈的悲观意识使我变得脆弱焦虑,口袋里的MONEY越来越少,可芯又不知道在哪纵情狂欢,我必须克服对贫穷孤独等等很可能出现的糟糕事的恐惧。”经历了许多后终于和叶子在一起时,他说:“想到自己的现状,我突然觉得很满足,我活着,有个我爱的人也爱着我,曾经有过的欣喜与颤动,**迷惘,心动与心碎,挣扎与徘徊,温顺与叛逆就让它随风而逝吧,我们还有明天,多好!”在他失去爱人、亲人、朋友,用“行走抵抗孤独”时他说:“在路上,偶尔有路人向我这个带着个大行李包的流浪汉投来鄙视的目光,我没有愤怒,而是觉得特别痛快。”他过早进入社会,面对命运的打击,他有妥协、有抵抗、有时候却冷眼旁观——“我什么也不做,我倒想看看它到底有多残酷,你到底能把我给怎么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