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說晚清

兩個人的甲午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字體:16+-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長州(今山口縣西北部)人。近代政治家,長州五傑之一,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爾濱遭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完敗而結束,先前幾十年的國力增長頃刻間化為烏有。中國人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此後的中國,維新、變法、新政、憲政、革命、共和,直至1915年重回帝製。中國在短短二十年,模擬、實驗了人類曆史上幾個階段的體製,一波比一波更激進。中國人始終不解的一個疑團是:

為什麽一個大國不敵小國?探究的結果,許多人認為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並不反映中、日兩國真實力量,而是李鴻章不敵伊藤博文。因此,許多人將中國之敗盡歸李鴻章一人。

惺惺相惜

在一定意義上說,曆史確實是英雄創造的,人民群眾不過是陪襯。中國的失敗是李鴻章等人決策、指揮失誤,而日本的成功,就是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人的僥幸。曆史當然可以這樣書寫。隻是將一場戰爭的輸贏完全歸於一兩個人,似乎太簡單。所以,梁啟超在為李鴻章作傳時強調:

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複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

梁啟超不同意將甲午戰敗的全部責任歸於李鴻章,引申強調,由於特殊條件,中、日兩國間的戰爭,就中方而言,簡直就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

李鴻章或許沒有西方論者、梁啟超所說的那樣偉大,但李鴻章確實是一個令對手敬佩的人,幾十年與李鴻章數度交手的伊藤博文,不止一次表示,李鴻章是中國唯一有能耐與列強一爭長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