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說晚清

紳商:革命與妥協

字體:16+-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字枚叔,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民主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曆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

所謂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用中國老話說就是“紳商”,是從傳統商人演化而來的新商人。過往幾十年,我們習慣於蔑視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以為這個階級是一個矛盾體,既具有引領中國進步的革命性,又對舊勢力總是妥協。革命性與妥協性矛盾交織,因而使近代中國總是裹足不前,循環往複。

傳統中國,是一個由“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階層構成的“四民社會”。其中,士的地位最高,排行第一;商的地位最低,排行最末。為什麽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主要是因為中國商人傳統太悠久了,能力太無敵了。

讀《史記·貨殖列傳》,我們知道春秋戰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擁有繁華的商業中心,商人成為那個時代的社會中心,引領時尚。更重要的是,中國商人似乎具有“大商人”的潛質,真正的商人從來不斤斤於蠅頭小利,要做的是大生意,而最大的生意無疑類似於呂不韋那樣的政治投資,投資一個國家的未來,長期持有,不斷增持。

或許因為中國商人的能力太強大了,所以當秦漢王朝統一中國後,真正威脅中央集權的,並不是那些文弱書生,而是那些縱橫捭闔的商人。政治統治者越來越清楚,如果放任商人,中央集權勢必瓦解,中國社會必將解體,這對於以農業立國的傳統中國來說,當然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所以,到了西漢中期,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經濟體製上有一個重大舉措,就是鹽鐵專營,將涉及那時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統統交給“國有企業”壟斷經營,禁止商人插手,以此遏製商業資本增長,遏製商人勢力。傳統中國將商人列為“士農工商”四民社會之末,從這裏或許能夠獲得一點啟示——對商人資本的遏製有助於傳統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