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說晚清

恭親王之死

字體:16+-

1898年5月29日,夜幕降臨時分,位於內城什刹海西北角的恭王府內哭聲一片。恭親王奕?終於久病不治,撒手人寰,年僅六十六歲。

恭親王為道光皇帝第六子,1850年受封為親王。三年後,年僅二十歲的恭親王充任軍機大臣,開始了他在清政府最高決策層的政治生涯。在恭親王主持朝政的那些年,他與漢族出身的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人,修補內部政治秩序,調整對外戰略方針,為大清王朝的恢複與發展贏得了一個難得的外部環境。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1894年黃海一戰,舉全國三十年積累創建的北洋海軍頃刻瓦解。緊接著,馬關議和、割地賠款,大清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機。

1897年年底,德國突然出兵強占膠州灣,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因此再度高漲,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提出政治改革的目標,要求清政府取法俄日,建立君主立憲體製。作為穩健的政治家,恭親王無法認同康有為的政治理念。

1898年1月11日,恭親王主持總理衙門例會討論光緒帝的指示。皇帝的師傅傅翁龢以為康有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工部尚書許應駁認為康有為人品低下。雙方爭論不下,無法達成共識。於是恭親王建議,由總理衙門大臣對康有為進行一次麵試,再做決定。

總理衙門大臣於1月24日下午在西花廳召康有為問話,第二天,翁師傅向光緒帝作了報告,建議皇上盡快召見康有為。光緒帝有意接受他的建議,但恭親王以皇上召見康有為這個級別的小臣不合祖製為由,建議先請康有為將改革方案書麵報告給皇帝,然後視情況發展而定。

恭親王阻止了光緒帝召見康有為,並不能從根本上阻斷皇帝與新思潮的接觸,而且更為嚴重的事實是,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5月26日、27日,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前往探視恭親王,恭親王利用這個機會,向兩宮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希望年輕的皇帝能夠很好地尊重慈禧太後,在用人行政上要格外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