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聖雄:梁漱溟傳

八年努力無法結束

字體:16+-

其實,要將梁漱溟轉移出國統區,並不僅僅是中共的意思,民盟中的許多朋友也是這樣想的,這樣勸的。隻是梁漱溟有自已的考慮,他對這些建議,這些好意,一概婉言謝絕,他願意在桂林以靜製動。他的意思是,抗戰勝利在即,國共兩黨的矛盾與衝突在所難免,他雖然與蔣介石、國民黨有些不愉快,但還不到徹底鬧翻,靠到中共一邊的時候。為了保持他將來對廣大中國社會說話的力量,以及保持他廣泛團結全國各方麵的能力,梁漱溟不願就此完全倒向中共。

不僅不願倒向中共,在整個形勢格局不明朗的時候,梁漱溟也不願倒向國民黨,而寧願保持獨立的幾乎被冷落的地位。1943年秋,國民黨在國內外的壓力下,重彈憲政老調,邀請各方麵人士參加,在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憲政實施協進會”,蔣介石自任會長,以各黨各派人士為委員,並電邀梁漱溟去重慶參加。在重慶的民盟朋友也希望梁漱溟盡快參加。然而,這又被梁漱溟幾乎不假任何思考而拒絕。當然,這次拒絕與上次拒絕中共略有不同,除了不願“一邊倒”之外,還有見解上的分歧。

國民黨之所以急於實行憲政,決不是為了多給人民一些自由和民主,恰恰相反,是為了限製乃至剝奪人民的民主權利。原來在此之前不久,國共衝突日益嚴重,國內分裂日趨明顯,一些在野黨派紛紛提出改革政治,加強團結,根除糾紛,以利抗戰的“治標”方案,但國民黨對這些方案根本不予理睬,而向人們許諾不容易兌現的憲政方案。加上汪精衛偽政權在南京登台,以憲政為號召,更促使蔣介石下決心以憲政為解決國內問題的手段,人為地製造一次又一次憲政熱潮。

根據梁漱溟素來的見解,對中國來說,憲政可以遠圖,而非急務:“我絕不是說憲政在中國沒有前途,不過像這樣以憲政作手段玩,是難望它由此而成功的。”歐美式憲政不合乎中國社會實際,平時為然,戰時尤然,戰後亦然。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是求得全國團結,黨派合作。國民黨若真有誠意,那麽就應當先解決黨派問題、軍隊問題,樹立並且實踐民主精神與信念:“今日所急,在精神不在形式,憲政雖為遠圖,而民主精神則為眼前所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