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曆史

兵諫的政治訴求

字體:16+-

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關鍵,隻是由於後來的民國曆史將革命弄成了關鍵詞,因而關於武昌起義的性質,也就總是往革命靠,那些新軍下層軍官或士兵組織的讀書會成了很早就覺悟的革命組織,武昌起義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推翻清廷推翻帝製,就是要重建一個漢民族的共和國,就連清廷命官黎元洪一出場也就是參加革命。這種泛革命化的表達固然有意義,但毫無疑問與曆史真實略有差距。武昌首義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省新軍起義,直至灤州兵諫,其性質隻是體製內抗爭,其目的就是希望清廷遵從民意,改正錯誤,重回君主立憲的正確軌道。這是研究辛亥革命的關鍵,否則就不容易理解這場大變動的意義。

新軍起事兩大動因

引發武昌起義的因素隻有兩點,一是1911年5月8日發布的責任內閣名單。這個標誌著中國從此進入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的名單,不幸被既得利益集團弄成了一個親貴內閣,或稱皇族內閣。13個內閣成員中,竟然有9個來自皇室或皇族,來自平民或軍功出身的漢人,隻有4個。這個比例顯然失衡,因為按照改革前中央各部院“雙軌製”配置,如果內閣成員為13人的話,那麽非皇室、皇族的成員怎麽也不會少於6人,占百分之五十稍弱。現在,清廷假借改革的名義大肆收權,這怎能不讓以漢人為主體的南北新軍鬱悶?

第二觸發點是引起舉國震動的鐵路國有化政策。新內閣成立後宣布的這個政策按理說原本是個好政策,對於化解各地鐵路建設中混亂以及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都有很重要的防範。尤其是針對四川川漢鐵路公司籌集大量民間資金而不修路,應該說是一個及時的正確舉措。但是清廷的這個宣布引起了各省普遍反對,因為除了四川之外的各省雖然在鐵路建設中也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確實是在認真修路,現在朝廷一句話就將先前的約定一筆勾銷,這無疑被民眾被投資人視為不負責任,是與民爭利,是國進民退。